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甘肃民间美术ldquo课程思政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6/22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万婷

课程名称

甘肃民间美术

授课对象

美术与设计学院2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

32课时

教材信息

《中国民间美术》主编乔晓光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

(一)面向对象该课程一是针对美术与设计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也是学院学生覆盖面最大的一门课程。同步进行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和线下开展相关工艺体验及创新运用。同时配合各种展赛,形成了“线上理论+线下实践+大赛检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二是在学校“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和“三区”文化人才培训项目中,作为基础知识板块长期开设;在传播美育,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环境方面,面向全校及社会开设相关专题讲座。(二)开设目的一是作为文化素质课,面对学生数量大,课改收益面广,对培养学生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情感认知,开拓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增强学生自觉应用民族文化进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三)主要内容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甘肃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文化艺术特征及艺术体系,突出甘肃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点。主要包括陇东皮影、临夏砖雕、天水雕漆、甘谷脊兽、兰州刻葫芦、裕固族刺绣、藏族服饰、夏河拉卜楞寺唐卡、陇东剪纸、庆阳香包等,通过大量精美的图例及视频集中展示甘肃民间美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涉及技能和器物背后的意义、价值、思想、观念、风俗、信仰等精神内涵的阐释,重视人文性、理论性、精神性的倾向。(四)课程特色1、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2、解决了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难题,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及作业。3、解决了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不够的问题,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短”“频”“快”的全新视角。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甘肃民间美术》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民间美术传统认知、现状调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该课程挖掘甘肃民间美术多元化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工匠精神等隐性思政内容,同时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达到高等教育中价值的引领与知识的传授并行的教学目标,“抗疫”期间,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依据线上课程教学特点,遵从艺术学科教学规律,重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以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民间美术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范式,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载体,潜移默化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提高学生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确保“抗疫”期间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从精神内核来看,甘肃民间美术课程与思政元素是高度统一的,对标对应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从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对应可以挖掘的元素如下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对应元素

1.普及传承甘肃非遗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能;

2.使学生构建起甘肃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框架,掌握甘肃民间美术的特征和审美原则;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素养。

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学习传承工匠精神,凸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养学生学习借鉴传统艺术并能运用于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

促进高校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联合,把民间美术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美术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解决甘肃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地方的行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对甘肃民间美术课程的隐性思政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总结如下:

第一,甘肃民间美术种类繁多主要有:陶艺、仿莫高窟泥塑与麦积山泥塑、木版画年画、庆阳民间刺绣香包、剪纸、陇东皮影、天水雕漆、唐卡、擦擦佛、酥油花、临夏砖雕、烙画、草编工艺、羊毛地毯、麦秆画、花馍、木偶、傩面具、泥塑(捏泥人)、刻葫芦、布贴画等十多个品种。诸多的品类在总体的美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着色、构图、造型、装饰等多种审美意涵,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第二,甘肃民间美术作品有着内容美,透过作品本身领会其内涵。甘肃庆阳的剪纸艺术造型古朴、剪法粗中有细,内涵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纹样,保留了早期文字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典型图案"抓髻娃娃"和"生命树"等,这些作品内容都充满了人们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品德。

第三,甘肃民间美术即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甘肃当地区域文化的特色。甘肃民间美术的作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庆阳民间刺绣香包、剪纸、年画、端午节(戴香包)必备的节日用品,其作品的不同形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甘肃民间美术作品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陇东皮影为例,他的制作极为复杂,工艺技巧非常讲究。从选皮到影人成型上戏,传统的制作工序有等七个基本步骤。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道工序都毫不马虎,折射出皮影制作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五,甘肃民间美术作品传达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陇东皮影为例,他是陇东道情皮影戏曲艺术的主要道具,主要的造型有各种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场景造型、家具等等,最有特色的皮影就是神怪皮影,这种源于现实生活,又融入了作者大胆的想象的作品,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案例课程信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甘肃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

2.掌握在甘肃地域文化滋养之下形成的区域剪纸作品的特色和创新。

3.认识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设计实践中灵活运用剪纸的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章第三节甘肃剪纸艺术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甘肃剪纸的艺术主要题材、甘肃剪纸的艺术特色、甘肃剪纸的传承与创新、剪纸实操体验四部分内容。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剪纸通常用来展现民风与民俗活动内容,是民俗的物化载体。一般为平面构图,利用点、线、面的有机配合和疏密、粗细的处理手法使图像变得灵动有趣。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学生通过体验民间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民间剪纸的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素质,既能为传承、弘扬民间剪纸奠定良好的基础,又能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一定基础,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高水平的艺术素养支持。

课堂组织与

实施

课题一:甘肃剪纸艺术的特色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剪纸伴随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传承了千百年,甘肃剪纸作为中国剪纸北方派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剪纸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一、课程前导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甘肃民间剪纸大师让同学们欣赏其代表作品,感受民间艺术家们剪纸艺术的魅力,导入新课。

2.向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欣赏有代表性的甘肃民间剪纸大师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它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通过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引领,摒弃浮躁和焦虑,专注做事的重要性,这样优秀的品质也是他们在学业中和就业后的强大竞争力。)

问题2:在你们的眼里,剪纸艺术和你有联系吗?你能尝试总结一下这三位大师剪纸作品的特点吗?(这些问题的探讨的终点必定是回归到文化自信的树立,民族情感的深化与家庭情感的抒发,家国情怀在不经意间流淌进学生的心田)。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感知(开阔眼界)——向大师学习、向学长学习。

以陇东剪纸为例展示民间大师的作品,——认识剪纸的概念。

剪纸是剪刀的艺术,纸的文化,民俗的图像,人的灵魂。一张纸,一把剪刀,剪出的是老百姓千千万万种心愿,是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独特理解和美好生活的信仰。

·展示学长们的剪纸作品——认识你们生活中的剪纸。(将地域传统文化作为“文脉”融入课程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第一类:染色剪纸

(16级视觉传达设计1班王美丽,敦煌藻井图案染色剪纸。)

第二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剪纸

(17级视觉传达2班赵强,彩陶创意剪纸)

(17级视觉传达2班荆哲,傩面剪纸)

2.要领内化(开启大脑)——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1)甘肃剪纸艺术的题材和特色是什么?

(2)看完以上历届学长们的剪纸作品,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你看到的剪纸作品和大师们的比较,你觉得他们的作品的优缺点是什么?简单的做个评价。(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意识到形成鲜明的特色,避免作品的同质化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弘扬和继承甘肃本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是我们创作作品的原则和方向,认知传统,思政融课,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本土文化是我们的价值导向)

3.迁移应用(讲述原理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