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宋佳音
前段去了趟甘南,前后在那里停了九天时间,所以这篇文就叫《甘南九日》。
九天的行程如下:抵达甘南;路遇牦牛;东方小瑞士;神秘的巧合;河边看锅庄;骑摩托的藏族青年;夜宿帐篷城;打卡拉卜楞寺;再见甘南。
这篇文章共字、64图、1视频,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前言
这次去一半是玩,一半是给人帮忙,行程颇受限制。
比如遇到了三只土拨鼠打架却不能停下车来,在夜间的公路上邂逅一只狐狸却未能细看,期待很久的黄河第一湾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等等。
还好几天下来,也有不少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对甘肃的刻板印象。
十多年前我去过一趟兰州,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对甘肃的印象就是黄土、干燥、没有绿色。
这次去甘南,一路上路过临夏、夏河,再到合作、碌曲、玛曲,呈现出的完全不是兰州那种典型的西北风貌,反而有点西南地区的意思。
想想也是,甘南和四川阿坝相邻,看似是在西北,其实可以算作西南。美丽的甘南草原,空气里都是野花和青草的芬芳,真心让人着迷。
尤其是去的第一天,在路上就被震撼到了。越往南走草越绿山越青,越有南方的感觉。
甘南是藏族自治州,不过也许是因为曾经在拉萨待过半年,我能明显感觉出这里的藏族风情并没有像拉萨那么浓郁。
从语言到服饰,从饮食到住宅,这里明显受到汉族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说这里是“青藏高原的窗口”和“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确实如此。
下面是几天行程中随手拍的一段剪辑:
从7月7日到达到7月15日离开,9天时间里我主要去了甘南首府合作市、碌曲县、夏河县,期间还路过一次玛曲县。
合作是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都是简单停留,住宿一晚。
玛曲是一次去碌曲的一个村子时绕路经过,原本还想去黄河第一湾,因故作罢。
夏河则是在回程中去看拉卜楞寺的时候稍作停留。
这次行程中,有近半时间是在碌曲县城度过。
碌曲,其实就是洮河在藏语中的称呼。
洮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碌曲县城就在洮河边上。
在碌曲的那几天,我先后去了尕海、郎木寺,还在尕海旁的尕秀村帐篷城里住了一晚上,拍星空、参加篝火晚会、看人们跳锅庄,也算是体验了一把当地的特色风情。
期间因为天气不好,我有两天没怎么出门,一直在宾馆里看书,正好那本书写到吐谷浑,写了甘州和肃州,倒是颇为应景。
几天时间里,行程有松有紧,总体来说算是一场不错的旅行。如果下次有机会跟朋友们来一趟自驾,甘南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内容按照日期列下来,没有什么章法,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看官多包涵。
7月7日
抵达甘南
从北京飞到兰州,再坐大巴车,大约6个小时后,到达甘南首府合作市。
在兰州机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小引那首诗。他曾公开说不喜欢那首诗,我却很喜欢,也许是因为我比较浅薄吧。大学写作课上老师让推荐现当代诗歌,我还专门作了推荐。
从兰州去往甘南的路程,很长一段是在临夏。临夏是回族自治州,沿途最大的感受就是清真寺真多,各式各样的。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从来没见过的。
途中一直在下雨,因此车窗外的世界朦朦胧胧。在临夏和夏河的那段,窗外更是郁郁葱葱,远处还有云雾缭绕,有点贵州的意思。
在北京憋了许久,换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什么都是新鲜的,6个多小时的车程,看得眼花缭乱。
下面是沿途照片。
飞机降落时,隔着窗户拍摄的兰州郊区。
大巴车驶离兰州市区后的地貌。
临夏随处可见的清真寺。
高耸的宣礼塔。
车窗外不时掠过的清真寺。
晚上在合作的街头闲逛,路过一所幼儿园。
到达合作市,已是黄昏。合作的出租车很便宜。城区流行拼车,2元/人次,有点公交车的意思。这座城市很小、人口不多,公交车也不多,乘出租车算是最物美价廉的出行方式。也许正因为此,这里没有网约车。
7月8日
路遇牦牛
上午在县城里简单逛了一下,这里正在搞建设,新老建筑对比明显。因为第二天上午有事,当天下午我又赶去了碌曲。
去碌曲的路上,遇到牦牛拦路,也看到成片的草原和油菜花,还有当地人在山脚下放牧游玩,让人羡煞。
新老建筑。
公路上偶遇牦牛群。
车窗外是大片的草原。
路边的油菜花正盛开。
路边帐篷里炊烟袅袅。
到达碌曲后,我住进了当地一家旅馆。晚餐吃到了地皮菜和蕨麻炒百合,相当美味。
这里的餐饮种类比较多,拉面馆、川菜馆都有不少。甚至还有一家藏式咖啡馆,据去过的人说还不错。
县城里的小店都可以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