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行走甘南之拉卜楞寺之人文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8/11

第三章拉卜楞寺

第二节人文

拉卜楞寺有三绝:酥油茶、唐卡和坛城。酥油花是雕塑艺术品名,以酥油作原料,造出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唐卡是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坛城是一种藏族文化景观,风格独特,更多像是一种建筑艺术,搭配绘画、美术、历史文化等内容。

拉卜楞寺的人文、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建筑布局及构成上,这在大多数藏传佛教寺院中都具有代表性。从建筑构成看,主要有学院、佛殿、活佛府邸、僧舍、佛塔五个部分组成。

作为一所学府,学院是这所寺院主要特色。六大学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闻思学院,这里由前殿、廊院、经堂和大殿组成。前殿前面是一大片广场,以供瞻仰、朝拜和大型佛事活动之用。前殿是二层楼房,顶背装有宝瓶、法轮等雕饰物,殿前设有前廊,放置坐席,供活佛观瞻大型法会之用。前殿与经堂之间是廊院,是本学院僧徒辩经场所;再往后是经堂,平时为本学院僧众集会诵经场所,经堂之后是后殿,供奉历代嘉木样活佛及河南亲王夫妇等人的灵塔,也供奉着弥勒佛以及八大菩萨。这种布局具有代表性,但其他学院也都各有特色。

学院之外便是佛殿,这是僧人诵经和信徒朝拜的场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典型的佛殿,大致是方形,但前部逐次向外凸出,体形方正如印;另一种像活佛府邸,平面多为长方形。前一种以弥勒佛殿为代表,这是最大的佛殿,不论是主供佛像规模大小,还是投资数额都是全寺之首。我们当时参观的应该是第一种类型。

第三种是活佛府邸,藏语中又称为“囊欠”,是担任宗教高级职务的活佛自己建造的宅院,采用的是当地民居的院落式。大活佛公署由宗教活动、生活居住、管理、服务等不同性质的院落组成。

拉章是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府邸的专称,这是所有活佛府邸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拉章宫建在寺院北缘山根,地势处于全寺最高位置,建筑布局前低后高,居高临下,主要建筑在后部高处,次要建筑在前部低处。

普通僧舍采用的是当地民居的平房院落式,院内或两面或三面或四面都有建筑,一般为单层单坡平屋顶。

最后一种是佛塔。佛像为身之所依,佛经是语之所依,佛塔是意之所依。佛塔室内室外皆有,与佛像、佛经同等重要。最初佛塔都是由印度传入的,印度最初的佛塔是供奉释迦摩尼八颗舍利的地方,之后分为埋藏舍利的佛塔和没有舍利的佛塔。传入中国后,又结合我国建筑艺术,特别是楼阁式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塔。藏式佛塔按照古印度八大舍利塔,结合佛陀一生的八个不同阶段,分为八种类型。虽然名称不同,但在基本形制上大同小异,仅在基座层级数量、塔瓶和塔斗的平面形状或其他细部有小的区别、一般藏式佛塔通常由底部的塔座、中部的塔瓶和上部的塔顶三部分组成,其中每部分又分若干层次且各有名称。

在拉卜楞寺,与佛像、佛经比较而言,佛塔的数量相对较少,但质量标准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露天型建筑佛塔,典型代表是贡唐宝塔,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像;二是离合塔;三是殿内中型活佛灵塔。灵塔是专门用来供养活佛或高僧大德灵骨或法体的佛塔,既是佛塔又兼具陵寝,供奉在各大寺院的殿堂内。

这里的建筑布局是自由式的,不同阶段会增加很多新的建筑,但不管怎么新建、重建,基本不会改变有主有次、均衡和谐的形态。总体而言,汉传佛教以院落为主,注重空间合理布局和景观设置,相对来说是比较内向的。而藏传佛教寺院注重建筑体量和形状,用巨大的尺度和体量实现内部空间的最大化,给人一种敬畏、威严的感觉,它是外向的。例如,拉卜楞寺大经堂内有根立柱,层高不大,但四壁满绘壁画,柱头林立、香烟缭绕,殿内又采光不足,这种幽暗而又广阔的空间,给人以敬畏感。寺院建筑非常注重装饰,不管是门窗檐上挂着红蓝白三色布幔,还是在鞭玛墙上装饰铜雕十相自在,都构成了拉卜楞寺独特的寺院建筑装饰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与当地严酷而粗放的自然风貌和变化剧烈的气候条件有关,也与藏族社会和藏传佛教影响有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