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草原
今天的行程并不紧张,上午走完桑科草原与拉卜楞寺就可以回校了。这两处都在甘南夏河,从合作前往拉卜楞寺正好经过桑科草原。除了冷,昨晚睡得很好,一路上都很精神,扒着窗户看外面吃草的牦牛与茸茸的草地。1
道旁
本以为桑科草原会是个景点,但车辆摇晃到一处停车场(也就是一处路边)便停下了,司机大叔说到地方了招呼着我们下去耍。太阳其实并没出来,但日头着实很烈,我把包放在车上,背了瓶水抄着把伞便下车了。除了我们,只有一辆越野停在路边,车旁歪着一辆变速。两轮车车主穿着花花绿绿的骑行装,歪头笑着向坐在越野驾驶位的姑娘要水喝,唔唔,大概是一家人了(捂脸)。2
停车场
停车的地方除了有一处长长的观景台外同车驶过的春景殊无区别。哦不,观景台前有一条河。那河不算宽阔,流的很慢,没有气势,但恰同原野上的牛羊相合。《敕勒歌》在这里唱很是适合。虽已是清明,但于高原子民而言这仅仅是开春,甚至连开春都算不上,毕竟道旁未曾抽芽。我蹲下身拨了拨,止有与泥相连根茎显出些许绿意,茎叶的大半似是加了灰滤镜,叶子蜷脆,没有明亮的橙黄,仅是灰灰的土意,泥也硬硬的,踩在上面有些硌脚。草地仍旧枯黄。这儿的山都不峻,起伏和缓却很有形状,若是待到草绿时随手一拍便是壁纸。山间夹一河,我们的车停在河边空地的一边,离河还隔着条马路。与衣服号撑伞走上马路另一边的观景台,左边平直,右边因桩子落在河边池沼里而弯弯曲曲的。(不分南北了!昔日自诩北斗导航的脑瓜子在这里失灵了!)01
桑科这名称有个来由。传说这儿是藏区英雄格萨尔王烟祭铸神、赛马称王的地方。在藏语中,烟祭称桑火,进行烟祭即为煨桑,因而称此地为桑科,意为“煨桑的地域”。
02
桑科草原属桑科乡达久滩,四面群山环绕,中间为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还夹以少量的灌木丛。大夏河水自南向北淙淙流过,历史上多在此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
阴沉沉,流云什么的是没有的,云乌乌一片压在天上。河流的很慢,缓山连绵映在水里,色彩都浅浅淡淡的,虽是早春,却很有些秋意萧索的味道。水边飞禽不少,扑棱棱翅膀一群一群,大概是此景最活泼欢快有生气的了。四月的桑科带着淡淡的惆怅与孤鹭的旷然。救命!这里实是太静了,栏杆上的红绦提醒着我“茨州的秋景”,还有无疾而终的春三月。拉卜楞寺
回到车上也就四十分钟左右,我们便到了拉卜楞寺。远处即可望见依山而建的拉卜楞寺香火袅袅。确是名气太大,疫情阴翳下的前往拉卜楞寺参观的游客人数已超我们来到甘南前两日里所见游人的总和。1
初识拉卜楞
拉卜楞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因是古刹,我与衣服号不敢妄自活动,紧跟在向导身后听他讲解。01
拉卜楞寺几位于夏河县城中,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向导介绍说,拉卜楞寺为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于康熙年间主持修建,建成之后修建嘉木样佛宫,藏语中名为“拉章”,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取,现今所听到的“拉卜楞”盖取其谐音。
02
寺中梵宇古沉庄重,大气朴拙,房檐飘扬着彩布帐帘,屋体则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大多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材,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鲜少使用金属。
03
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拉卜楞寺的宗教体制已形成以主授显宗的闻思学院为中枢,以医药、时轮、喜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等密宗五学院为分支的六大学院教学体系。向导向我们极力推荐了拉卜楞寺的藏医,他们在慢性病的医治与心脑血管方面的疗养相当有见地。在有关佛法的研究、讲授与学位授予方面,拉卜楞寺在全蒙藏地区的诸多寺院中可谓建制最为齐备。
拿到门票,通过闸机,面前延开的是一条长长回廊,廊中坐着百余巨型红色木质转经筒,他们攀着根根条柱兀自转着。我与衣服号走过去,手握转经筒底部圈盘,一路转至走廊尽头。拉卜楞寺太大了,而我与衣服号来之前做的功课远远不够。因为游人众多且藏学知识实是艰深,为便于往来游客参观,拉卜楞寺已形成较为规整的僧人导游范式。向导代我们找了位红衣喇嘛讲解,我与衣服号忙紧紧跟上,僧人讲的已很是浅显易懂,但那些经文释意与满天神佛植根于我从未涉足的畛域,似是尾羽记着佛法的箭矢如雨般射向瞳孔,我除了原地呆愣与木木地随他在一间间殿阁间推关门仰头落锁外更无别识。听的云里雾里。在喇嘛摸出环圈辨别钥匙要开另一间殿阁的锁时我与衣服号脱离队伍逃之夭夭。是听不懂也记不住的了,与其让他们左耳进右耳出,不如把福气留给眼睛与鼻,窥瞄细嗅这寺院的经幡帷幢与松枝香。2
阿婆的善意
缘山而建,寺中少有平地,上下坡与梭行楼梯不可避免。一不留神,我们闯入了寺中诵经堂,堂前散落着许多黑色筒靴,甫一侧头望见二十米左右的曲折巷口处聚着一丛人在谈天,有僧侣,但大多是着藏袍的当地居民。他们看到我与衣服号偏了偏头,但很快又回归了他们的轨迹,这里大概是生活区?虽然纳罕我们两个女孩怎么转到了这里,但拉卜楞寺毕竟游客不少,见到外乡人也不算奇怪。迎面走来一位端着塑料桶的阿婆。这儿正是坡地,但她腿脚稳健,水桶拧着盖儿,大半桶水摇摇晃晃,她将水抱在怀里,挪动着脚一步步下山去。许是接水时桶壁淋上了些,身着藏青袍的阿婆围兜上沾着些水渍。她看见我们小心打量着她,出乎意料地她蹒跚着向我俩走来。她向我们用藏语打了招呼,见我们没听懂,便径直拧开瓶盖,一只手在下端着桶底,一只手在上微斜,似要把水倒给我们。我俩怔了一怔,不知这是什么仪式或是礼节,怔了一怔摆手不敢贸然接受,只听阿婆嘴里说着些什么,双手一劲儿向我们这边举,似是一定要我们接受水的馈赠。我和衣服号对视一眼点了点头,躬下身子双手接住她倒来的水,她看着我们接下水终于展颜,指着水边将手兜住送往嘴边,示意我们饮下。看我们将水喝净,她放下水桶双手合十向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也不知应当怎样回。脑中所知藏语实是寥寥,便躬身合十对她讲“扎西德勒”,她笑着向我伸出大拇指,低头拎起水桶下坡走远了。3
喇嘛与帷幢
抬眼见山,我与衣服号沿这条水泥路继续上行。道旁僧房高低错落,红黄白三色漆成屋体颜色,墙面粉感很重,应是与染料及房屋材质有关。这些屋舍有单顶的有重檐的,有的除了屋顶探出的一朵白墙外更无他物,有的则挂着铁马鎏着脊兽繁复至极。佛度众生,众生平等,可即使是在庙里,喇嘛们的住所也有三六九等。清一色的是高处窄窗与挂在窗外的缀着流苏的蓝黄红白四色帷幢。房外人来又走,石阶上印满故事。春日拉卜楞
裂纹砖·拄杖老妪
风吹帘动·苍鹰
因城市扩建,拉卜楞寺已合与夏河县城里。出寺后但见街道宽阔,两旁有不少商家门市,但街上人很少,售卖商品多是佛珠翡翠酸奶等藏地特产,同质化严重,但转念一想,也不知道这边除了餐饮还应发展什么样的文旅业了。看了一圈没什么胃口,最终停在了一家类似开封菜的快餐店门口。里面人不少,但菜品价格实高。一点想说的
回兰州的路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了九宫格的图,“文盲没有文案”。确实是没有文案。这虽是我第四次入藏区,却是我对藏地宗教感触最深的一次。这是与我平日生活几不相关的轨道,于他们而言,我是闯入平静的游览者,或者不客气一点的说,带着审视目光去窥探的迥异人。在这一路上,最初我竭力想要融入他们,但不到十分钟我便放弃了。与神佛有关的,无论是价值体系还是认知储备都是我远不及的。而对这一切的感知迟钝源于我从未在宗教环境下生活成长,这并非我短暂的恶补修习所能弥补,或者说,在平日里的生活半径中,他几乎并不造成妨碍,我也无需弥补。所有的窥探都是隔着毛玻璃雾里看花,所有的事实在解构后都仅是一家之言。还是作飞鸿踏雪泥罢。一路上我只是记忆,将风物故事拍摄进脑壳中的放映室,可那些由此生发出的震撼、不解与惋惜真真切切贯穿着甘南旅程。这些话我可以飘在脑海里,写在日记上,但我不能在公共平台发表这些或深或浅浸着我的误读与偏执的话,我从没有走进过他们的真实世界,若基于此大放厥词,这是不负责任。对当时的我而言,我把这些交给时间,期望一年后的我再回忆起这段路程能对此稍悟一二。但今天,年的5月25日,三篇行记均已写完,到了收尾的时候,我放弃了。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两手空空。我承认,我做不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