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本土化民族学的西北发轫兰州大学边疆语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5/15
中国本土化民族学的西北发轫: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始末(~年)

周传斌朱惜玉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边疆学、边政学等学科得以兴起,涌现出了一批代表性学者,成立了学术机构,并出版著作、创办刊物。年创建的国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是当时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专业系科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边疆语文系;兰州大学;民族学;边政学

一、边疆语文系的开设背景

中国边疆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的本土化交汇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边疆研究不能局限于传统地理意义的边疆研究,更应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重概念,即“多元边疆”,这为中国边疆研究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前提。

(一)人类学的本土化

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被引进至中国,其学科结构、思维范式、参考书目等均采自西方,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徐义强指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吴文藻先生就提出‘社会学中国化’,要建立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中国学派’,开始了本土化的探索”[1]。吴文藻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学“仍不脱为一种变相的舶来物”[2],为弥补这种不足,他倡导把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社会学界,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不分家”的学术传统。

徐义强总结了吴文藻发起的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化运动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的引介上,“力图形成适合中国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吸收人类学的理论,以英国功能学派理论为主”;其次是人才培养方面,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本土化绝非一人之功所能及,中国人类学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学术梯队,一代不成继以二代三代”,培养了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许烺光等一批学者;第三则是“形成了一批对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3]。这一以功能学派理论和方法为底色的“中国学派”,成为了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的最重要代表和标志。而吴文藻及其弟子们,在促使中国边疆研究的现代转型方面贡献良多。

(二)边政学的兴起

我国有着研究“边疆”和“族类”的悠久历史。从《史记》中的“蛮夷传”到清代学者的边疆研究,仍不具备现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因为其只限于边疆史地范围,“很少涉及民族、宗教与社会、至于自然科学,则更是无人问津”[4]。现代意义上的边疆研究,则意味着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和使用。

从清末列强蚕食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这促使中国学界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