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国王”缓缓迈步,吟唱绵长的曲调入场,每一步都颇有男子气概,紧随其后是一身华服的“王后”,着鲜亮裙衫,款款而来,以更清亮高亢的歌声应和……7月19日,一段丰富的藏戏表演,在成都“屋顶上的樱园”悄然上演。20余人围绕演员环坐,他们中,一位戴着藏式耳环的女子显得格外出众。在这里,她的身份不仅是观众,也是这场交流的发起者,她叫张帆,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博士,现在北京大学任教。这场藏戏表演的演员,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藏戏唱腔空灵,余音绵绵,闷热的夏日午后,被带进空旷缥缈的草原。
源起年
藏戏-宗教与世俗之间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一种有宗教寓意的世俗戏剧。17世纪时,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藏区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要论起源,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藏戏,甚至比京剧还早多年。
传统藏戏表演在室外,没有舞台,有些地方会在搭建的帐篷下表演。完整地跳完一出藏戏,至少需要2-3天。藏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唱腔和念白,辅以色彩艳丽的面具、以鼓和铙为主的器乐伴奏,并吸收了地方音乐和舞蹈形式。藏戏的创始人常常追溯到唐东杰布(-),唐东杰布因修建铁索桥、木桥、码头渡口、寺院佛塔而闻名。传说他在修建铁索桥的过程中,为募得更多的建桥善款,组织七名嗓音优美的女子进行表演,唐东杰布亲自担当鼓钹、领唱,因此得名阿吉拉姆,拉姆,就是仙女的意思,指表演的七位女子。迄今为止,在很多地方,藏戏表演场的中央悬挂或供奉唐东杰布的唐卡或塑像,藏戏艺人们以此纪念他作为藏戏开山鼻祖的历史功勋。
数百年的传播,藏戏最终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份的藏语地区风靡开,并逐渐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此外,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东南到西南
从南音到藏戏
7月19日的表演,登场的角色中,“国王”着红色镶宝蓝花纹上衣,下着明黄长褂;跪坐在面前的“王后”,戏服更加鲜艳,粉色内裳和绿色小褂,对比强烈而醒目。这样丰富的色彩冲突和大规模的肢体语言,是张帆最初被藏戏吸引的原因之一。
年,张帆到拉卜楞寺旅行,第一次接触到藏族文化。“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景点趋同,走到哪里都一样,复制粘贴似的。相比之下,藏区独具风韵。”张帆感受到文化冲击,并由此念念不忘,“那时候年龄小,直接被和汉族文化不同的色彩感和建筑语言震撼到。非常有魅力。”
时间回溯到年,还在读大学本科的张帆在福建做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一下就被称为“靡靡之音”的南音所吸引。南音的音乐形式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类似于宫廷室内乐,没有故事情节,节奏非常缓慢,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极大的耐心去欣赏,“我当时年轻,坐不住,最终只好放弃了。”不过这一段经历在冥冥中成为后来藏区音乐研究的缘起。
“东南的建筑色彩感强烈,西南的建筑色彩感明亮。宗教氛围都很浓烈。”谈到东南和西南的联系,这是她的第一印象。年,她开始做博士论文,将兴趣发展为课题,开始探索汉藏之间的差异与类同。
定题藏戏研究
挖掘“活在生活中的艺术”
结束辗转海外多地的学业后,张帆回到国内,最终在北京大学任教。年,她将康区音乐形式选为课题。今年6月,听说虫草季节即将结束,她赶紧去了海拔0多米的“世界高城”理塘。
“选择理塘,是因为这里的藏戏还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是‘活着的’艺术。”在她看来,进入博物馆的艺术,有点像是艺术死去的鬼魂,“死掉了,才会放进博物馆里,拿来重复缅怀和回忆。但是理塘的藏戏不同,它仍然生机盎然。”
理塘藏戏有着寺庙和民间两个传承,这两传承之间也有着极深的联系。年代,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的火竹香根活佛从拉萨将觉木隆派藏戏引入理塘,之后每年固定在“香根日皎”节和藏历新年上演,演出之前僧人们会到山上念经煨桑。后来香根日皎节和夏安居节结合,成了民间所谓的“耍坝子”,时间也从五月推迟到了七月。年代,曾担任过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堪布的崇曲活佛让寺庙的僧人教甲洼的村民们学习藏戏,最初他们在甲洼乡演出,后来在政府的邀请下,开始在理塘县八一赛马节期间演出。
这是表演,又不只是表演。在张帆看来,这种于天地间拉开篝火和帐篷,众人围坐一大圈,戏师们次第登场,在咫尺间进行的表演,才有格外蓬勃的生机。这是纯粹的民间庆祝活动,来源于土地,铺陈于草原,没有高人一级的舞台,也没有刻意拉开的距离。演员来自民间,故事也归于民间。
艺术的传承
藏戏传承的断层
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藏戏,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活下去”?作为人类学研究者,这是张帆在研究调查中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