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南亚观察家张帅马睿蓬勃与多元20世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5/15
白癜风治疗最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蓬勃与多元

20世纪以来《罗摩衍那》在中国藏区的译介与接受

张帅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硕士研究生

马睿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讲师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区后,在悠久绵长的千年历史中扎根藏地,逐步成为藏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外国经典故事。中国藏区的罗摩故事形态受到印度和藏区本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宗教传播及译介主体等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罗摩衍那》的印度教文本属性与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学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滤与变异现象。20世纪初,《罗摩衍那》的藏译与接受现象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迁。藏族学者筚路蓝缕,抛弃了狭隘的宗教派别偏见,力求探索真知,开创了《罗摩衍那》在藏区译介与接受史的系统化、全面化和多元化局面,呈现出全新的文学景观。以根敦群培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始跳脱佛教神学观念藩篱,以人文史观与实证考察的学术方法开启对《罗摩衍那》的评判与研究。这与当时藏族学者学术价值观念的剧变紧密相连。此外,罗摩故事与藏戏表演艺术的密切结合使其根植于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纷繁多样的藏戏流派因地制宜,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各自独特的表演模式进行阐释,衍生出丰富各异的罗摩故事样态,进一步强化了藏族群众对这一古老外来题材的文化认知。可见,印度罗摩故事已深入当代藏族本土语境,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罗摩衍那》;中国藏区;译介;接受:印度文学

《南亚东南亚研究》年01期“姜景奎专栏”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承载着印度各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记忆。这部大史诗在印度国内家喻户晓,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不仅代表着印度史诗文学的艺术巅峰,同时对印度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罗摩衍那》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地,与各国本土文学传统融合,形成了多路径、多维度、多层面的罗摩故事形态谱系,在中国藏区的译介与流布也自成一传播系统。敦煌古藏文译本堪称是《罗摩衍那》传播史上最早的藏文译本,开启了《罗摩衍那》在藏族经典文献中丰富多元的文学话语空间。敦煌古译本《罗摩衍那》、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根敦群培《新译罗摩衍那》和藏文全译本《罗摩衍那》构成了一条横跨千年的藏区译介脉络[1]。毫不夸张地说,《罗摩衍那》在中国藏区的译介与接受史就是一幅中印两大文明体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缩略景观图。目前,国内学界在《罗摩衍那》的藏译史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20世纪前的具体文本,如敦煌古译本《罗摩衍那》,对这部大史诗在20世纪后中国藏区的译介情况与接受境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