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行摄初见拉卜楞寺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5/11

用“初见拉卜楞寺”作标题,其实内心是存着“再见”的念想的。

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占地近半个城镇,有着多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著名的佛学院,被称为“世界藏学府”。除正常的佛堂外,还有六大学院。其中闻思学院属于显宗学院,其余的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和续部下院属于密宗学院。

藏传佛教的寺院,和内地的汉传佛教寺院不同,没有大雄宝殿等排列整齐的殿宇。整个寺院的佛殿外观都差不多,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如果没有导游的带领,想要准确找到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对藏传佛教的知识没有了解过,参观藏传佛教寺院可能也就是看个新鲜了。好在有喇嘛导游做介绍,实地学习,再感受一下经堂里僧人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所有人都会肃然起敬。

作为摄影爱好者,总想把自己去过的地方留下一些影像。但寺院摄影的题材比较局限,还有不少限制。僧人的生活、学习不是能随时拍得到的,只能拍些路边的僧人,以展现一下佛教特色。佛殿里一般都不让摄影,可是人文摄影的关键就是能展现生活的真实一面,所以相机静音盲拍几张,来完整一下自己的摄影内容。好在这算是向更多人宣传藏传佛教,佛祖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次来拉卜楞寺,低估了寺院的庞大,在导游介绍完几个主要的佛殿后,以为基本转完了整个寺院。在出了寺院主景区后,又回转过来,在外围补参观了一些。

拉卜楞寺,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座学府。对藏传佛教有兴趣的,可以实地来看看。其实每年有不少佛教节日,十分热闹,如果有机会,“再见”拉卜楞寺。

一、建筑类

座落于夏河峡谷中的拉卜楞寺。

在夏河围绕下的庞大寺院群。

依山而建的寺院,在山崖映衬下的金顶格外晃眼。

站在寺院平台上远观对面山体,半坡上是晒佛台。

近看晒佛台,好大的佛像图。

金光闪闪的贡唐宝塔,这是个独立的收费景点。

佛经殿堂外一角

殿堂墙外走过的藏族妇女

白塔,在藏区和寺院里常见,可以供奉佛骨舍利、活佛骨灰和圣物经书等,所以信仰者转白塔如转经、转圣山一样。

佛经殿堂,从外面观看,气势都很大。

二、礼佛类

庄严的佛像,从看似普通的殿堂外进来,很难想象里面在世三百年的佛像那么高大。佛学院的殿堂,一排一排的坐垫,和普通学校的教室一样整齐。在佛像前整理酥油的喇嘛,虔诚的信众自带酥油不断给油灯添油,所以需要经常整理。

一路给油灯添油的信众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制作的雕塑艺术,是藏传佛教里的供品,非常精致,但酥油受热很容易融化,所以必须保存在低温状态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制作辛苦,保存也不易。准备进佛堂学习的学僧,必须脱靴进殿,只是很多游客在疑问,出来时还能找到自己的那一双吗?等待在佛堂外的僧人,或许是要主持礼仪,穿戴与众不同。拉卜楞寺是佛学院,遗憾没能看到辨经之类的学习场面,看看这些即将进去的学僧,也算是感应了一下学习的氛围。转经筒是寺院的一个大排场,几千个转经筒围绕整个大寺院的外围一圈,3.5公里。虔诚的信众中,妇女较多,好多藏族妇女弯腰躬背,可能和长期生活负重有关。

磕长头的年轻少女,那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传承。

转佛堂的信众,信仰的力量。

虔诚转佛堂的老人

应该是远到而来,穿着新衣,专门礼佛的藏族妇女。

三、生活类

寺院区内边走边交流的喇嘛,红色僧袍总是比较醒目。

拉卜楞寺许多学僧,看上去年龄都不大。

手机无处不在。

背负前行的僧人,和俗世大众其实一样,离不开手机了。

一老一少的交流在拉尺画线的僧人

管委会是个重要部门,可是院子看上去有点不相称。

寺院景区内的藏族汉子

景区里的少年。对两人手提摇晃的方式和东西挺有兴趣,只是最终也没有问到。第一次看到这种藏传佛教寺院红墙的制作,原来是上层墙体挖去一半,替代的是染成红赭色的植物枝条。查了资料,才知道这叫”边玛墙“。用的是一种叫”边玛“的灌木树枝,既能减轻墙体上部的重量,同时和白墙产生色彩对比,增加美感。

——背着相机看世界

——图片背后的故事——镜头捕捉的专题——杂七杂八的闲谈

——精彩内容的分享

长按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