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佛节,是拉卜楞寺正月毛兰姆,即祈愿大法会的又一重要的宗教活动。晒佛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晒佛地点在拉卜楞寺的南山麓。
所谓晒佛,就是将巨大的释迦佛或阿弥陀佛或宗喀巴大师的刺绣像在露天展出。巨幅的刺绣像大约宽为40米,长约多米。
晒佛,当然是根据藏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近些年来,晒佛也被称为亮佛、展佛、瞻佛等,这些名称的出现其实都说明了人们对晒佛这个汉译名称的修正,认为晒佛不足以表达这项宗教活动的内涵。所以,从这个词的翻译来看,不同文化间的有些词语很难做到十分精确的对应,而这种不能精确或不能对应的词语就会导致对认识对象理解、领会、认识的不准确或模糊性。
晒佛的晒,绝对不是晒衣服的晒。所以,晒佛的晒,是含有晒、亮、展示、瞻仰等意思的。而晒衣服,就绝不可能是展示或瞻仰了。但是,由于晒佛的汉译用的时间最长,影响似乎也广泛一些,我们就权且还是称这项宗教活动为晒佛吧。
由此,我们也懂得了,要了解一种文化的内涵,光是通过字面、资料的了解还不行,即使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视频等方式获得,还是不够,必须要身临其境,才能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到那种文化的意义、内涵和它的效用所在。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让我们来言归正传。
在正月十三那天早晨,伴随庄严而神秘的佛乐声,由拉卜楞寺的总法台率领各佛殿的代步和寺内所有的僧官到拉卜楞寺南山麓举行晒佛仪式。护佛仪仗队抬着巨幅的佛像从拉卜楞寺缓缓出发,仪仗队由花身土地为前导,他们边跳边舞,狮虎双跃。
一路上,无数百姓跟随欢呼、人潮涌动,人们都希望能挤到佛像前以额触像顶礼,因而人群你挤我推,都涌向佛像。总僧官不时挥动着手中的柳条,指挥着围观顶礼群众的秩序,以保持大法台率僧众列队入场。
就这样,在庄严的佛乐中,巨大的佛像如长龙般被护佛仪仗队缓步送到山麓的晒佛台。到达晒佛台的最顶端处后,护佛队的僧人将佛像自上而下缓缓铺开。在全幅佛像被铺开时,佛像还是被用黄色的丝绸盖着的。然后,在完全铺展开后,盖在佛像上的黄丝绸由仪仗队的僧人从下面、从中间自左右被慢慢拉开,于是,佛像就一点一点地、一部分一部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直至巨大的佛像完完全全展现在人们面前。
很难用语言描述巨幅佛像展现的这一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的那种心理感受和体验是非常多、丰富而复杂的,而且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无论如何,当一幅百余米长、四十余米宽的巨幅佛像豁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有很震撼的感觉。
在青藏高原的正月十三,正直隆冬季节,不是白雪皑皑就是寒冷至极,四周也没有或秀美或雄壮的景色来欣赏,唯有这巨幅的佛像如阳光一样使人们眼前一亮、心潮澎湃。巨幅的佛像色彩丰富而浓烈,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而且给人温暖积极和欢喜的感觉。那一刻,眼前、心里除了佛像,再无其他。
晒佛时,僧众齐声诵经,以颂赞佛陀功德。群众无不肃然起敬,他们或磕头、膜拜、瞻仰,嘴里默默地念着经文,祈祷天下太平,或参观、体验、感受。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晒佛时庄严、肃穆、喜悦、崇敬的气氛中。
今天的晒佛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前去参与。因为在晒佛节里,人们不仅能领略到神圣世界的文化表现,还能欣赏到凡俗世界里的很多藏族文化。比如,那些身着美丽的藏族传统服饰、佩戴首饰、气质不凡的刚刚上头(女子成年礼)的藏族女孩子就很能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