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歌声嘹亮,锅庄舞煮沸的甘南草原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3/3/2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每一个舞蹈,都有一个秘密,更有一把钥匙;每一个舞蹈,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只有走进去,才能被一一破解。

锅庄舞煮沸的甘南草原

作者:草川人

没去过甘南之前,只在电视和一些杂志的图片里见过甘南。也听我的长辈说,在族人里有一位长者常年在甘南工作,他说那里天蓝水绿,牛羊肥壮,人情温暖,漫山遍野是盛开的格桑花;酥油茶的香味,会弥漫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早晨;牧人骑着河曲马,赶着白云一样的羊群在草原上四处游荡,歌声嘹亮。

大学时代,班里有一位来自玛曲的藏族姑娘,名叫卓玛,个头不算高,除了脸蛋上特有的高原红之外,人长的水灵可爱,举手投足间弥漫着一股豪爽大方的气息。晚饭后,经常和班里的五六个女孩子在草地上跳各种舞蹈。尤其是她们彼此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跳起来时,每个人的脸上仿若盛开着阳光,那么明媚和快乐,似乎是五六只小鹿在蹦蹦跳跳。后来她告诉我,这是小型的锅庄舞,以后可以一起跳。

时光如梭,白云悠悠。转眼间我们大学毕业了,像一窝鸟儿长大后四散而去。遗憾的是在这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也没有跟着卓玛跳一回锅庄舞。

之后便一头扎进繁杂而火热的工作,很少再想起锅庄舞,甚至很少想起那个来自草原上的同学卓玛。偶尔在电视上会看见,在藏族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唱着歌,跳着锅庄舞,热闹非凡。但看过之后,依然会忘记,又会被庸常日子里的杂务和工作的细节所淹没。

之后因为工作的缘故,也去过几次甘南。但每次去都是由于带着采访任务,早晨出发,中午到合作,匆匆采访完之后,又得赶稿子,甚至连甘南的夜空到底有多辽阔和璀璨都没有来得及欣赏,更别说去打探关于锅庄舞的各种细节和传说了。最多也是在大夏河边走了走,在广袤的草原上欣赏了一回雄鹰擦着白云的裙裾翱翔过蓝天而已。

不过,回来后,由于那种迥异的地域特点给心灵带来了某种震撼,也写下了一组诗歌《甘南》,其中有一首这么写道“天空蓝得传来涛声/那匹飞过的鹰,是一位神祇/他扛着甘南缓缓滑行//刚从拉卜楞寺回来的藏族母亲/背着熟睡的孩子/在一桶接一桶地挤牛奶/直到挤干了整个上午//不小心溅到草丛里的白/开成了一朵朵酥油味的格桑花/或凝成了/一行行月光的经文或舞蹈。”但那时,锅庄还没有在我的心上产生巨大的波澜。

后来的事情,谁也难以预料。被我经常忽略的锅庄舞却在某个时段彻底进入我的内心,并被那种快乐和精神深深地震撼。

年10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带着四十多名甘肃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参加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这其中就有八名甘南锅庄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带来的节目也是火热的锅庄舞。当时在甘肃展区跳起来时,总是吸引着八方游客向甘肃展区涌来,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感受,赞叹不已;他们举着相机拍照,端着手机录制小视频。一曲完了,游客依然意犹未尽,高喊着:再来一曲。

十月的成都,在天气晴朗时,依然热浪蒸腾。那个锅庄舞的节目,每一次都在一刻钟左右,传承人穿着藏袍舞动着,一曲下来,无论是姑娘还是小伙子,都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的甚至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后来由于甘肃的非遗节目实在太精彩,又被组委会选了几个节目去国际大舞台进行表演,这其中就有甘南锅庄舞。

当时记得,当他们登上“国际大舞台”,音乐声响起,曼妙的舞姿开始旋转起来时,台下响起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犹如潮水。各路记者纷至沓来,记录着那精彩的场面。当时,偌大的广场上被国内外游客挤得水泄不通,争相拍照留念。有些游客甚至等节目表演完毕后,专门等着与传承人合影,寻问舞蹈的出处。

也是那一次,也是她们美轮美奂的舞姿,他们追求完美的精神,彻彻底底震撼了我。甚至在回来后很长一段日子,我都会不时想起他们舞蹈时的精彩场面。那一次,其中一位年纪较长的传承人,才让当知大哥说,他跳锅庄已经四十多年了,几乎是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跳了。小时候,他们跟着大人跳,属于玩耍的那种,不怎么正式,但个个跳的专心致志。没想到,这一跳,就是四十多年,并且甘南锅庄舞也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了。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再来说说甘南锅庄舞的传说、起源以及它的传承吧。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锅庄舞在藏文里是大家围着圈跳舞的意思。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流传甚广,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甘肃、青海、四川等藏族聚居区域,是藏族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和休闲娱乐方式。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看,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千百年来,甘南草原上的男男女女,他们辛勤劳作,用锅庄表达着他们对这片神性草原的热爱,对河流的爱戴,对雄鹰的崇拜,对图腾的敬仰;他们用锅庄舞寄托着每一寸情感,感恩着像诗歌一样美妙,像日月星辰一样伟大的自然馈赠。

最近几年,只要有闲暇一些的时光,我总是开着车子往甘南跑,去广阔无边的草原上寻找遗落的文明,去河边欣赏落日煮沸黄河,更主要的就是想多欣赏一回锅庄舞,看那曼妙的舞步舞出白云的自由自在,看锅庄舞一次次点燃草原的激情。我相信,被锅庄舞煮沸的甘南草原,在每个奶香四溢的早晨,都会被满天霞光所深深祝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