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高原文化考察第七日:五当召~阴山~土默川~美代昭
杨晋毅
1.五当召五当召位于包头市东北45公里的大青山深处。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我曾经去过其它三座名寺。年到包头做语言文化调查,停留了一个礼拜,走遍了三大城区,去了白云鄂博,却与五当召失之交臂。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我上午九点到达五当召。与塔尔寺近似,也在一个小山谷里,不过规模比较小,大概不到塔尔寺的三分之一。共有九座殿堂,沿着山谷次第展开,层层下落。都是白色格调,远看很像布达拉宫,因此被称作小布达拉。
共有九座开放的殿堂,最早的已经接近三百年。厅堂里,面积都不太大,但都庄严肃静。有一座百柱大厅,每个柱子,都用五彩毛毯包裹着,地上一排排诵经用的座垫。都没有窗户,石墙又都很厚,冬暖夏凉。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好像是羊毛毯的味道,也好像是酥油灯的味道。
我一座座殿堂仔细走了一遍。我到的早,游客很少,每个殿堂都安安静静,没有游客,也没有喇嘛。只有最高处,供奉历代活佛金塔的殿堂门口,坐着两个年轻的喇嘛。穿着深红色袈裟,不声不响。
十点半,我走上寺庙群对面的小山坡。透过松林,欣赏这层层叠叠的白色寺庙群落。这个景观真是很美。周边一座座方形三层白色建筑,都是僧人住宅。五当召也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这里的思想与文化,曾经统治了塞北地区辽阔领域信众们的心灵。周围山峦环绕着,山上生长着美丽的松林。此时云开日出,阳光照亮了这个神秘的山谷,照亮了一座座白色的殿堂。
2.横穿阴山山脉
离开五当召,有两条路去美代昭。一条回包头,再沿着高速公路去美代昭,另一条,百度地图没有标示,是新开辟的一条路,走阴山山脉,横穿过去,翻山越岭,翻过阴山中部的大青山,抵达美代昭。
我运气好,找到了一辆当地车,走这条新路。迎着五当召北面的山岭,一条黑色的柏油路,曲曲弯弯,通往阴山深处。
逐渐进入阴山北坡。草原纵横,山脉低浅。突然看到大片大片绿色的田野,有玉米,有向日葵,好像也有土豆。也有点点滴滴的小片油菜花,金灿灿十分显眼。也有刚刚翻耕的褐色土地。五颜六色的田野,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天然图画。
没想到阴山深处,阴山北麓,有这样辽阔的田野,有这样美丽的农家风光。我举起手机,不断拍摄着,赞叹着。
半小时后,田野又转换成草原。起伏的丘陵地带,辽阔浑厚的绿莹莹草原,也是深绿浅绿多种不同的颜色,也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蓝天白云,一朵朵云彩的影子,把五彩大地装点的更加缤纷了。
偶尔看到有白色的羊群和黄色的牛马,点缀在绿色原野上。偶尔看到一座座单层砖瓦房,白色或者黄色,质量也都还可以,虽然都还单薄,但是没有土坯房了。
一小时后,我们向右转,离开质量良好的二级公路,进入一条县乡道。也是柏油路面,但是比较狭窄,会车时需要避让。过几条小河,路面都被洪水冲垮,改从临时便道绕过去,从河水里慢慢开过去。两边的景色,也成了一座座险峻的山岭,我们渐渐进入峡谷。
这是通往阴山名胜九峰山的一条路。我们开始向南翻越阴山。山势越来越陡峭,远方看到了一些非常险峻的山峰。两侧的山岭,树木稀少,草势更弱,绝大部分山岭都裸露着,显出光秃秃黄色的面貌。有一处山岭,有黄灰红几种颜色,有一点像是张掖的五彩湾。
路过一个小山村,山坡上有一面飞扬的红旗模型,有一块很大的指示牌:大青山游击支队纪念馆。这里是阴山中部,也叫作大青山,抗战时,是贺龙所部姚喆支队(大青山支队)的活动地区。
最后的几公里,两边都是坡度接近六七十度的碎石山,山上有荆棘,有一团团松树,有一点太行山的模样。公路在峡谷里,左旋右盘,不断拐弯。从来不晕车的我,也禁不住有一点头晕了。两侧开始出现一辆辆小车,开始看到在山谷里憩息、散步的游客。一时许,我们终于驶出了阴山,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土默川平原。
3.土默川与河套与晋语
土默川位于阴山脚下,就是古代所说的敕勒川。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描绘的这一带的风光。
土默川,是黄河及其支流大黑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具有发展灌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几千年来,一直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一直是游牧地区,劳动生产率很低,养育的人口非常稀少。明代中期蒙汉关系缓和以后,特别是清王朝统一长城内外之后,山西人民不断涌出长城杀虎口,“走西口”,到土默川平原开垦土地,修渠筑坝,建立家业。土默川地区,逐渐成为黄河河套地区最先开发的灌溉农业区。包头市与呼和浩特市,就是逐渐形成于土默川东西两端的两座城市。山西人民,在土默川地区取得成熟经验之后,又逐渐进入黄河河套的西北部,利用那里优越的自然地势,开发了面积更大的河套平原。后来,人们就将土默川地区称为“前套”,河套地区称为“后套”。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人们对山西人民开发的河套灌溉农业区的由衷赞美。
伴随着两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开发,山西人逐渐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当时称绥远)定居下来,晋语逐渐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流行语言。山西人民,终于逐渐住满了整个黄土高原,晋陕绥(陕北和绥远)地区,逐渐被山西话所笼盖。
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开发史,充分显示了山西人民的进取精神与开拓精神,显示了山西人民惊人的创造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是山西人民的伟大颂歌。
我这些天走在秦晋高原之上,走在黄河河套地区,到处听到的都是亲切而又熟悉的山西话,到处看到的都是山西人民勤劳而艰苦的身影,到处都吃到山西所特有的各种面食。秦晋高原,黄土高原,河套平原,就是山西人民的一曲颂歌,就是山西百姓的性格与精神的一曲赞歌。
4.美代昭
一点半,我到达美代昭门口。迎面一座白色石牌楼,高大雄伟,兼具蒙汉两种风格。后面是一座美丽的博物馆,是近年新修的一座蒙汉风格融合的建筑,里面有详细而精致的展览,介绍了美代昭的历史。
美代昭,在土默川地区的历史上,在蒙古民族的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而且,作为明朝后期“大明金国”的都城,深刻影响了内蒙古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
明朝后期,黄金家族的后裔阿勒坦汗(俺答汗)逐步统一了蒙古地区,建立“金国”。阿勒坦汗及其妻子三娘子,都是蒙古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统治蒙古地区七十余年,推动蒙汉和平交流进程,停止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促进了蒙古地区的农业垦殖事业的发展,创建呼和浩特,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隆庆五年(年),阿勒坦汗与明王朝和好,接受“顺义王”封号,自称“大明金国”,成为明朝的附属国。疆域南以长城为界,东至辽东,北及漠北,西达青海,长期与明王朝和睦共存。
美岱召作为大明金国“都城”,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又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藏传佛教圣地。它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均有一定价值。
走出博物馆,后面就是美代昭城门。歇山式顶,二楼三檐城楼,汉族内地城门风格,坚固而美丽。四周是石块镶砌的土黄色城墙,高约四米,可以抵御火炮和骑兵。城墙四角有角楼,有一点北京故宫的风格。
大门内,是大雄宝殿,里面有珍贵的壁画。可惜今天正在维修,不开放。后面的琉璃殿也不开放,都被施工棚覆盖着。我看了周边的几座殿堂,看到三娘子殿(太后庙)。规模都不大,但是精致美观。都是汉式风格,供奉的佛像,似乎也与内地相同。
美代昭北面,就是雄伟而连绵的阴山。褐黄色山体,植被很少,只有星星点点的绿草和为数不多的小树。西北方向的半山里,有一座高四米白色尖塔宝丰塔,模样类似于北京白塔寺。
美代昭南面,是良田万顷的土默川大平原。美代昭,位于土默川平原的中心,规模虽然没有五当召大,但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在中国长城以北地区的历史上,却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