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草丰水美、牛羊布满山坡的季节里,班禅因明学院院长噶尔哇·阿旺桑波活佛站在高远的蔚蓝天空下,看着庭院中正热火朝天辩经的年轻喇嘛们。
八十年前,藏传佛教领袖十世班禅大师就在这座藏族村落中降世。他爱国爱教的信仰和思想在文都藏族乡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在无数后辈的精神血脉中绵延传续着。
噶尔哇活佛,就是十世班禅大师的侄子,他也是藏族最古老的贵族之一——萨迦昆氏家族的一位传人。
这一切,都让我们对活佛的拜访充满好奇与期待。
一、学经廿载,半生传奇
初见活佛时,他身披红色袈裟,面如满月,十分庄严。然而交谈起来,却并不感觉疏离。他亲和地招手让我们围坐下来,丝毫没有架子,如同与一群远方的老友相见。
噶尔哇活佛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真实的传奇了。
头二十年,是学佛。
他13岁于青海文都大寺出家,在寺学习5年,又先后前往西藏哲蚌寺、西藏扎什伦布寺、甘肃拉卜楞寺和中国高级佛学院学习。青灯古佛,二十余载如一日,全神贯注于钻研佛法、提升修行。
再二十年,是弘法。
回到文都寺,噶尔哇活佛的第一件事,便是重修了文都寺最重要的核心殿堂——大黑天护法神殿;而后,又募资建成十世班禅大师纪念馆。
为了方便当地人看病,他医院搬迁到循化县城;
为了弘传佛法,传承班禅精神,他建立起了班禅因明学院,培养年轻僧人无数;
为了弘法利生,他重建了千年古刹宗喀大慈宏觉寺;
历时十三年,他恢复了世界吉祥万佛塔。这座塔,相传古时是元祖忽必烈所建,象征着无上的藏传佛教信仰。
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不是一番波澜壮阔的成就?
而在活佛的讲述中,却平静如时光流走。
于他而言,这些,都是已走过的路。
关于自己的未来,活佛说,将要长期闭关,精进修行。同时也要将佛教因明逻辑学,作为一种东方逻辑科学弘扬到天下。
没有犹豫,没有迷茫,生命在活佛眼中,一直是十分清晰的旅程。“就是知道这些法门的重要性,知道修行它的时候到了。”
二、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文化教育体系
到达班禅因明学院的第一天晚饭,当我们正陶醉于咀嚼口中带着浓郁奶香的杂粮八宝饭时,学院的教务长走进来,告诉我们,晚上八点到会议厅,活佛要为我们单独讲课。
那时我忽而领会了菩提老祖在孙悟空头上敲三下的感觉,心里除了惊喜,更是充满好奇。于是早早就来到会议室门口,盼着能快点开始这次独特的“开小灶”。
活佛一进门,估计是看到了会议桌前面坐得端端正正的一队人,嘴角微微上扬:“你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高原上,我不敢辜负,更要尽力为你们多讲点东西。”
那一刻,忽而涌起难以言说的感动。面对一群青涩的年轻人,活佛丝毫没有把我们当做孩子,而是认真而郑重地准备着,亲自把真知灼见说与我们。
令我深受启发的,是活佛对于佛教之文化教育体系的看法。
活佛说,每个社会,都需要学习文化,需要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每个文化教育体系,都包括文化教育开创者、他所开创文化教育内涵、文化教育继承者和传播者、文化教育基地四部分组成。
对于佛教而言,佛祖释迦牟尼是佛学文化教育的开创者;
佛法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所开创的一套完整文化教育体系;
一代代高僧大德和僧人是佛学文化教育的继承和传播者;
各大寺院是佛学文化教育的继承和传播基地。
这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什么是佛?佛教讲的佛不是神,他是人,是大智大觉者,他在本质上看透了大自然宇宙万物形成变化的一切规律,知道一切该知道的事,人类历史上一位最高的一位大智者,这个人叫佛陀。不知道佛是什么,是研究不了佛法的。”
活佛讲,在西方宗教的观念里,宇宙万物都是神来创造的,人类的一切神来安排,但佛教的观念是不一样。
第一,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各种因缘、条件造成的,是因果来产生的。
第二,一切因缘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心态产生的。
佛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因果和缘起,所以佛教绝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内心科学、生命科学,是无神的。
而佛陀就是无神论者。
开示过程中,坐在活佛对面,能够看到他目光中实时充盈着坚定的力量,这大概源于他对信仰的专注与持守。
在后来的文都寺大黑天火供法会上,我们对这一点体会更深。
不同于日常的亲切感,主法时的活佛十分庄严神圣,他身披着袈裟,手持法器,高声唱诵的经文,仿佛有着震慑四方的能量,整个人周身都笼罩着一层光晕。
在那天法会结束时候,活佛曾带领我们去到文都寺的后山,寻找古时高僧们修行的精舍。
这里有着一大片连绵的原始森林,而精舍就矗立在树木与藤蔓植物交织的深处。茅草屋已经破败不堪,但锅台炉灶让人依稀能看到当年修行者留下的痕迹。
活佛告诉我们,当年有数十位高僧曾在这里潜心修行,条件无比艰苦,精神却无比充实。
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很好,内心却越来越干涸,患上了“拜物病”:
“现代社会发展的是物质文明,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了,环境漂亮,衣服穿得好,人们就都有幸福感了吗?并不一定。甚至于道德败坏,自己眼前的父母亲都不孝敬了,还怎么推动社会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我们这几年什么都学西方的,但西方的价值观和东方很不一样,东方的传统文化是东方人离不开的东西。我们必须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感化人心,而佛教正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礼俗、思想息息相关,早就已经不可分割了。
所以说,弘扬佛教的文化,弘扬的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优秀的精神文明。”
三、“帝师之争”:藏传佛教思想如何影响着历史上的中华民族?
在群山环抱的世界万佛吉祥塔前,有一尊巨大的金色塑像,是元祖忽必烈送别国师八思巴的场景。噶尔哇活佛告诉我们,“八思巴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与马可·波罗是同一时期在忽必烈身边的人。”
活佛曾去过许多西方国家,他把自己文化观察的方向做了一个有趣的总结,就是“二马”——马克思和马可·波罗这两个人,因为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
“马克思开创的理论,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马可·波罗,将东方丰富的文化、物质宣传到西方,成就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举。”
但对噶尔哇活佛来说,马可·波罗的所作所为,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研究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西方的一个传教士,他在统一天下的元朝皇帝忽必烈身边待了17年,没能实现自己的传教的愿望,为什么?如果马可·波罗的愿望实现了,忽必烈信仰了西方宗教的话,那中华民族现在是什么样的?
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不是外貌,而是文化灵魂。
如果中国人从元朝开始把西方宗教奉为国教,那中华民族的根就受到了动摇。从这个角度看,同朝帝师八思巴的藏传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忽必烈,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唐卡中的八思巴大师
活佛说,藏传佛教不仅仅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和平做出了极大贡献。
“对忽必烈来说,帝师八思巴是他的精神导师,不只宗教上的问题,很多生活上的问题忽必烈都会向他请示,忽必烈是离不开八思巴的。
元朝的军队,骑在马上,拿着刀统一世界,疆域从蒙古到中原,到亚洲欧洲,是从战争中来的。但因为帝师八思巴,元朝的皇帝忽必烈,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了,对世界和平都有很大的贡献,这是大德高僧的慈悲。”
在佛学院附近的山顶高地上,有一座宋元时期的古城,相传正是八思巴大师曾停留的“朵思麻文都城”古城遗址。在活佛的不懈争取下,清华大学考古队的专家们对这座日渐风化的古迹进行了发掘和研究,才将这里尘封的历史文化保护下来。
活佛仿佛手握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宝卷,引你遨游其间,除了知识的贯通,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心中秉持对信仰的坚守,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热爱与赤诚。
因此,活佛的话才这么得有感染力,让人闻之如同穿过隧道后,眼前忽而呈现出大片光明的原野,天地一时开阔,内心充满希望。
四、藏文化中的逻辑思辨:不懂因明学,就不懂什么是智慧
在来到佛学院之前,因明学对我们而言,是陌生而神秘的。
因此,当活佛坐在教室前为我们授课时,我的内心有些忐忑,生怕学不明白。
然而本以为听到关于因明学的内容会非常高深晦涩,但活佛的讲解,却以最通俗的语言、最恰当的比喻,为我们了打开眼前从未打开过的世界。
佛教因明学被称为“佛学逻辑”,是佛学智慧的“原典”。藏区出家僧人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因明学理论,养成因明逻辑思维能力。
活佛讲到,学好了因明逻辑学,才能学好般若智慧学、中观哲学中的缘起性空等哲理。因此,因明学是开启佛学文化教育宝藏的“金钥匙”。
“历史上的高僧能说服残酷的统治者,近代很多高僧大德也能对高校的学生讲法,他们又没上过大学,凭什么给别人讲?靠的就是因明学。
智慧就是人内心没有受到情绪和烦恼干扰的,清净的思维,清净的思维下人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正能量,情绪和烦恼都是错误的。”
那么修行人,是如何通过因明学来获得智慧的呢?
活佛说:
因明学是内心科学。就好像我们打坐,叫禅定,“定”就是要定住自己的内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内心在产生什么,是善的心态,恶的心态,还是不善不恶的心态?
知道善的心态是如何产生,以后怎么保护,怎么提升;
知道恶的心态是如何产生,以后怎么控制,怎么消灭;
知道不善不恶的心态是如何产生,怎么把它变成善的心态。
因明学就是这样的内心科学。
怀着利生之心,活佛想要把因明学这种东方逻辑思维,传扬到社会,让更多人学习它,运用它——
学习因明学,并不需要信仰佛教。在教育、学术、生产、生活中,因明学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西方的形式逻辑,更多应用到自然科学领域,但东方因明学,是应用到精神领域的,是针对人心的。
在班禅因明佛学院,全国因明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已经举办到第七届,参与者有全国各地的佛弟子、高校教授、研究生。
在结业典礼的那一天,我们都以因明学的逻辑进行“辩经”结业考试。活佛微笑着看完每一组辩经,说道,未来想要致力于让因明学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到那天,一定会有更多的普通人,从这门古老的逻辑思维当中受益。”
临别时,活佛恳切地对我们说,他期望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以更现代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因明逻辑——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古老的智慧寓教于乐。虽然深处山林,但他时刻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