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在临夏八坊十三巷游玩,来到了八坊街民俗馆参观。临夏古称河州,知道河州的人,就应该知道临夏市内的回民又称“八坊人”。“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了。
蝴蝶池。八坊古居民中常用假山,水池做为庭院的主要装饰内容。此蝴蝶池匠心独运,与眼前的回式庭廊,假山一气呵成,遥相呼应。为了达到主体动感的效果,专门对蝴蝶翅膀进行了精心设计,飞舞的蝴蝶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两个翅膀都是不对称的,蝴蝶池用不对称的样式来突显逼真,从上空俯视,仿佛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蝴蝶翅膀显现的也是八坊的“八”字形态。这个蝴蝶形水池也是当时主人和家人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这所院落的亮点。图为院内挑担叫卖人物塑象。
八坊民俗馆内容简介。“八坊”,是由宗教而得名。临夏成为回族主要的聚居区,当时的八坊一带有八个坊,即寺坊,每个“坊”周围的穆斯林依寺而居并进行宗教活动,因而该地始有八坊之称。南关大寺、老王寺、华寺、城角寺等,新建祁寺、北寺、西寺、上二社寺等,形成以八座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八坊”之名自此始。
早在唐朝就有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逐步修建了伊斯兰教的八座清真寺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穆斯林聚居区,因此得名“八坊”,“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
从元朝至元十年(年)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到清初,在南关内外,先后建立了八个清真寺,便有了“八坊”(者麻提)之说,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
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图为反应当时的回族人们的生活状况。
最早的八坊具体地点在临夏市南门广场红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自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回民聚居区。以后的八坊扩大到小西关一带,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等。图为反应当时的回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形态。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生於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常规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没有姓氏。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图为用玻璃保护起来具有历史记忆的标语语录。
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又受汉族的影响,起用字或号,如回族着名诗人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如金阿里、马穆沙等,以便称谓。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院内的“惜水”水井。惜水井修建于年,已有9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还可打出清澈的食用井水,因八坊地下水位较低,在汛期间,手执木桶即可打水。
清真西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楹联(横额)醒世觉民(联)真主至大应召唤速来礼拜;穆圣至贵听宣化赶快醒悟。
再接着说姓氏。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於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但在取姓方式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
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后又改“伯”为“白”。这种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赛、纳、哈、速、羽、底、亚、虎、拜、提、撒、陕、闪、忽、萨、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鲜、喜、定、可、靠、洒、摆等等。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还有不少被迫改姓的。图为八坊十三巷里面的街景。
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余的就姓撒拉哈。”马姓回民遍布全国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图为联谊大桥。
据清代一个马姓回族穆斯林遍历云、贵、川三省回族地区调查,三省内便有“二十七姓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回民,并且有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图为街拍,我们准备离开临夏了,这里街上有不少红衣僧人。
砖墙黛瓦,青砖雕花,古朴的照壁,古香古色的门廊院落,青砖灰瓦的街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砖雕、铜雕、蛋雕,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已成为临夏市旅游的新靓点,老街巷的故事,在远去的马蹄声中重又被人们开始津津乐道。
我们踏上了远去的路,八坊十三巷的情景犹在脑海中回荡。图为双城高速入口,下一站:拉卜楞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