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同季节爬山采集植物颜料,前往遥远的拉萨寻找不同材质色泽矿物质颜料……对于拉卜楞画院院长丹增来说,这些画唐卡所必备的技能已经轻车熟路。从家乡青海来到拉卜楞寺学习唐卡,如今28年过去,他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也成为了当地唐卡艺术与文化协会会长。
开画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传统唐卡绘制程序极为复杂,制作一幅唐卡用时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丹增日前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唐卡小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拉卜楞寺是世界藏传佛教文化汇聚融合的地方,这里唐卡风格非常多样化,也有许多慕名来买唐卡的游客,更有不少愿意学习唐卡的学生、年轻人等。
拉卜楞画院院长丹增
有些是小学的时候开始,他们假期里来学一些画唐卡的基础,有些大学毕业以后在这边学唐卡,这帮年轻人也挺多的,所以说搬到唐卡小镇来,对唐卡画师来说是一个好事。
唐卡小镇是当地政府于年在拉卜楞寺旁打造的唐卡文化长廊。唐卡小镇展馆中,挂着上百幅精美绝伦的唐卡画,其中不乏一些现代化画作。“神秘”“宗教”似乎已经不是唐卡仅有的独特标签。
丹增认为艺术不该被束之高阁,唐卡小镇之所以吸引年轻人和各地游客,就是因为它所展示的唐卡拥有现代化的创新风格。
拉卜楞画院院长丹增
以前我们唐卡只能画佛像,这几年我们的唐卡画师都在改变创新的方向,比如说我们现在画咱们民俗、建筑、医学,还有其它的这些画,都包括在唐卡里面,按照唐卡的形式来画人物。
丹增主张保留唐卡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经文中所记载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入现代生活融合创新才能长久发展。
拉卜楞画院院长丹增
唐卡比如说佛祖,它经文里面要按照他的身体的颜色、手势都写的很清楚,按照经文来画,他周围的那些风景、云彩、唐卡上的雪山草地,这些每个画师都有自己创新的思维来画。我们今年画了很多民族特色的、夏河本地的一些民俗,还有旅游景区、古老的建筑,这些画出来的也是我们唐卡的一些创新。
最后丹增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唐卡,唐卡也在变通中发展,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也应该避免一些误区。在他看来唐卡的价值主要在于艺术价值,并不在于这幅唐卡使用了多少克的金子、多少克的矿物质颜料。信息来源:中新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