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一场修行的朝圣」
即刻出发
-作者邓芳
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会构成他生命的丝线,假如能从反复的记忆线轴上将这丝线心扯下,任谁都可以用它随意编织出自己满意无比的信仰之袍。
——叶芝《凯尔特的薄暮》
四月春归,金黄而辽远的光线从车窗外投来,耳边萦绕着降央卓玛的歌声,我的思绪在经殿香雾的弥漫中飞散开来,诵经的真言似乎成为了山路漫漫的指明灯,“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信仰即是力量,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如果在生命的众多选择中,势必朝着一个方向去极度相信和尊敬,那在每一个迷茫沮丧的瞬间,心灵都会产生无可磨灭的伟大力量,指引着你摆脱困境。我习惯于在旅行中感受追逐的热情和经历的浪漫,却偶尔也忘了自己终究信仰什么。
于是,我在暮春的时节打包好行囊,启程金城兰州,去往梦中的香巴拉——甘南。
毕生修行的坚韧信仰,从这里出发。一切,从藏传佛教的虔诚追寻。
D1
兰州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古城,南北有群山环抱,东西有黄河穿越。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西部黄河之都。斗转星移,渐行渐远的历史被尘封在这片坚硬的土地上。
一路沿河走,我们来到了素有“鬼窟”之称的炳灵寺石窟。
它位于黄河北岸的崖壁上,千峰竞秀,崖如刀劈,黄河在此浊流婉转,山水相映。这丝路遗址来得如此艰辛,却又如诗般,如画般,静静屹立在石积山丛,以注视千年的庄严妙相隐于尘世。阳光落在西山岩上的大佛和众多的石刻泥塑上之后又反射回黄河,概念与表象的冲击戛然而止,关于追溯千年而来的历史烟尘,都在这文化瑰宝中迷失了。
顺着黄河奔腾而过的方向向甘南而去,我们看到一片湛蓝而辽阔的水域,这令我喜出望外,“天下黄河刘家峡清”,实为名不虚传。
除此之外,刘家峡水库早已坐拥“高原明珠”的美誉而闻名中外。仔细看,水库内有一处奇景,在黄河与洮河交汇口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黄绿双色“人”字形图案,与河岸美丽多彩的丹霞地貌交相辉映,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D2
离开兰州,我们再向南行,刚出夏河,开阔的草原风光便在眼前一览无余。
脚下踏着桑科草原的湿地,大夏河水在这里蜿蜒而过,在甘肃广袤高原中,夏河尤如一块镶嵌在黄绸缎上的翡翠,格外耀眼。
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处立体画卷般的风景长廊,草原的辽阔,溪水的柔美,蓝天白云的透彻,牦牛藏羊的欢快活跃,一切原始的自然风貌都在这里尽收眼底。牧民们帐篷上的经幡摇曳着神秘淳朴的藏族风情,令人不禁沉醉。
黄昏时分,云朵散开,远处太阳灿烂的红光映射到无垠的草原上,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一切都镀上一层玫瑰色的红。当落日沉没,周围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无数的红火星点又亮起来,那是牧民们烧起的篝火,是傍晚袅袅炊烟的人间烟火气,又散开来了。
D3
在夏河的草原上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我们准备前往扎尕那。
途经拉卜楞寺,我们在此驻足。
《天下无贼》曾在这里的晒佛台取景,这是我对拉卜楞寺的最初印象。
而今天,当我真正地站在它的门前,仍不禁在肃穆的氛围中深深地静默了。兴许是因为“世界藏学府”的府邸之誉,或是仅次于布达拉宫的造寺规模,亦或是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道,这里的万物都显得如此坚定,在佛光普照中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神圣庄严。
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是世界最长,共余个转经筒,长度约3.5公里。多少年来,这转经筒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
在参观时,偶遇一位虔诚的藏族老妇人正在磕长头,她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每俯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周而复始,让人心生敬意,深感佛教魅力。转经筒已经饱经风霜,斑驳粗糙,就像谦卑的藏民的面孔,专心而不容亵渎。无论晴天下雨,日出日落,古老而神圣的转经筒总会在藏民刚劲有力的右手的推动下,沿着顺时针不停的转下去,带给他的信徒以平安与圆满。
“这里的峡谷由千百条重重叠叠的山谷组成,这些横向的山谷像旺藏寺沟、麻牙沟、阿夏沟、多儿沟以及几条需要几天路程的山谷孕育着无人知晓的广袤森林,就像伊甸园一样,我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绚丽的美丽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到迭部的美景,就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来到天然的石头城扎尕那,我想起约瑟夫·洛克的这段话。这片遗世独立的土地,宛若被上帝遗忘的天堂之境,在远离世俗凡尘的桃源独自纯净。
眼前的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经幡迎风飘扬。苍茫绵延的山峰,湛蓝纯净的天空,和朵朵白云如诗如画,让人贪婪地大口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淳朴善良的藏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宁静和谐。路过身旁时,憨厚的微笑,黝黑的皮肤,和微微泛红的脸颊,让他们变得如此亲近可人。沉浸在这烟云缭绕的森林村庄,我们不由得都流连忘返了,赞美的语言在此刻苍白无力,唯有云白风清,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D4
告别淳朴的扎尕那藏民,我们继续前进着
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国道旁。从若尔盖县城去往迭部的路上,你就会遇见她。
这里的天空蔚蓝,云彩缱绻在水天之间。湖泊鲜花、草甸森林互相映衬,宛如仙境的片片湖水在恬静的草原中坐落,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色彩斑斓,令人心醉。天高云淡,浮光跃金,水草与翩翩而过的鸟儿祥和宁静,一切广袤却又温和,兴许这就是高原独有的魅力。
穿行在视野开阔的若尔盖大草原公路上,我们一边欣赏路两边的景色,一边赶往唐克镇,我们即将前往的是九曲黄河第一湾。
黄河自甘肃一侧来,尤如仙女的飘带,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引人遐想万千。黄昏时候,日落时分,当夕阳一点点变红朝山边沉下,整个河谷笼罩在一片灿烂的金黄之中。河面在夕阳下泛着红色的磷光,而太阳落入地平线之后,满天红霞尽数绽放,浓墨重彩般在此行刻下一笔,令人难以忘怀。
D5
郎木寺被誉为“东方瑞士的梵天净土”
郎木寺有寺,但远不止于此,独特的藏传佛教和习俗,又令其享有天堂的驿站的美称。
早就听闻郎木寺的特别之处在于在镇里的一条小溪,北岸是甘肃,南岸属四川,属于甘肃的藏传佛教达仓郎木赛赤寺院和属于四川的藏传佛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以及回民的郎木寺清真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汉三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院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恬淡的高山、草原、松林、溪流在这里汇聚,有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清晨的光线和薄雾和炊烟一起笼罩着山坳中的小村,时常流动着一幅幅诗意的景象:静静流淌的白龙江水,活泼而有韵味,头戴披巾的穆斯林大婶提着拖把到小溪边涮洗;提水的藏族老妇人站在岸边,向河对面的邻居问候、聊天;晨光静静地打上屋檐和塔尖,三三两两的信徒结伴走向转经殿,渐渐地寺庙里传来晨诵的声音……远处朝阳的光彩映在郎木寺的红色砾岩上,木制的藏式水车发出愉快的声音,为肃穆的寺庙增添灵气,佛塔、清真寺和民房的屋顶都呈现出温暖的光泽,整个小镇就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恬静与亲和。
我们沿白龙江前行,目睹河谷中的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绿草繁花在蓝天悠悠下随风摇曳,山间白云移动的影子温柔又多情。在遍地怒放的格桑花从中,我们眺望远处的高山,那山脚坐落的便是白龙江源头了。
纳摩大峡谷,又称白龙江大峡谷。我们几经折行,翻山越岭,透过车窗向前眺望,景点才渐渐明朗起来。
民房与庙宇恬静地散落在小河边、山坡上。苍松翠柏、鲜花绿茵与红墙绿瓦、红岩峭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近处,一条明晃晃的小河,将两岸的建筑珍珠般串了起来,沿河两岸炊烟袅袅,雾气升腾。远处,群山巍峨,云雾缭绕,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之意境。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谷内的仙女洞内,有一尊天然石像酷似女子,惟妙惟肖。在仙女洞不远处有个“L”形的中阴洞,传说从这里进去从另一头出来,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倒也无从寻求真假。
D6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米拉日巴佛阁。
听闻这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
褪去鞋袜,我们在佛阁的殿堂内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参观者这里辉煌的壁画艺术。转阁祈祷间,我似乎离心目中的乌托邦也越来越近,虔诚的宁静,谦卑的心兴许正是追逐信仰之关键…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卡耐基如是说道
藏传佛教的深奥我们不可一触而知,而生命的信仰,仍需我们不断摸索。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修行,我们路过风景,也被风景路过,而后各自向前。
诚然,在行进的路上,我们其实更容易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在潜意识中,透过自己的内心浏览风景,这使我们摆脱了通常的自我,拥有了平日无法拥有的思想和记忆。
信仰是什么?
也许,当我们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时,信仰会是我们最有力的翅膀。出发吧,人生至少要去一次甘南,去感受那种未经整理的荒芜洗涤心灵的震撼,去感受一场虔诚的朝圣。唯有用双脚踏遍心目中的乌托邦,才可无限接近自己心目中的信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