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张引娣甘南行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8/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上了去甘南的旅程。

坐在车上,看着倒退的建筑物,听着大家热情洋溢的欢歌笑语,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甘南。曾几何时,向往着它那连绵的高山、辽阔的草地、蓝蓝的天空、黑色的牦牛……;梦见过它洁白的哈达、热情的锅庄、浓浓的酥油茶、喷香的糍粑……

到了甘南,肯定要去草原,我们分别去了当周草原和桑科草原。

当耳畔响着“牛羊像珍珠撒落在天上,油菜花在雪山下开放,江河像哈达在云中闪亮,用圣洁舞动灿烂的阳光……”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桑科草原。

走下车来,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草毯上,数不清的五色经幡迎风飞舞,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就像先前第一站在当周草原度假村,几位藏族同胞站在路口,等我们一迈出车子,就一句“扎西德勒”,双手捧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紧接着一杯热情的青稞酒,真的让我们感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以前的那点偏见也消失无几。

我们漫步在草原,一任风儿吹动长发。抬头远望,绿色无垠,直伸向远处的天边,隐隐看见草连着天,天连着草,绿色与蓝灰色接壤,让人浮想联翩。再看近处,十几匹骏马低头漫步,这不是牧民放牧,而是有商业头脑的人在招揽生意,原来这有一个跑马场,让游人体验骑马,远处三五个人已经骑在马背上归来了。马场旁边是一群红衣少年在玩,他们在荡秋千一样,把两米左右宽的布条绑在两根木桩上,长大约十来米,站在上面“嗨吆嗨吆”地晃荡,就有人偶尔掉下来。只见掉下来的都是穿着普通衣服的,几乎没有藏族的红衣少年掉下来,可见他们的身体素质确实过硬。不远处,一座座白色的帐篷,或是圆形,或是方形,或是三角形,都以绿色的草地为席,蓝色的天空为被,再加上五彩的经幡围成的小山,真的形容不出它的美妙。只能任双眼贪婪地看着,把这美景尽收眼底,永藏心底。

那边,我们的同行者已经边跳边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忙走过去,感受这欢快的气氛。看着这群平均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的老人载歌载舞,四十多岁的我有点惭愧,自己在他们面前,倒有点不好意思。看看他们眉里、眼里尽是笑意,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欢快,白色的哈达随风飞舞,一串串笑声,伴着阵阵歌声,在辽阔的草原回荡。

导游催促大家了,我回头望望这辽阔的草原,想起老舍所写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草原,再见,谢谢你,让我在感受辽阔的同时,看到了你博大的胸怀。白色的帐篷、绚丽的经幡、红衣的少年,还有成群的牛羊、满地的牦牛,唱歌的大哥大姐、舞动秋千的小小少年……这所有的一切,在你的怀里是那么轻松、欢快。这才明白,你的包容,源于你的辽阔。

告别草原,我们前去拉卜楞寺。

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

据导游说,这里信奉的属于黄教,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我就心里感叹,自己这次是来对了。虽然对于藏传佛教,没有多深的研究,可自从二零零六年去塔尔寺以后,还是被当地人民感动,那种虔诚,那种膜拜,让一个人不会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心里浮躁的时候,想到那群披着红色法衣,顶礼膜拜的圣僧,以及匍匐而行,磕着长头的人们,心中就会平静许多。

走进拉卜楞寺大门,眼前就是寺院常见的转经筒,一群人就自发地一个跟着一个去转经筒。我也随着人流,轻轻地一拨,一下一下,小心翼翼,认真虔诚,拨走不幸与病痛,拨走困难与厄运。一长溜的转经筒,移向我们身后,“这太快了,我还是反着转一下,让后边的人省力一下。”人群中一个女声这样说着。

“不行,不行。”好几个人异口同声,“只能顺时针转。”

“对呀,这样才会转来好运。”我也脱口而出。忽然,心中一震,大家这么迷信吗?其实,仔细想想,非也,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到了佛门圣地,每个人心中不由就会敬畏起来。这位姐姐的这句玩笑,大家都及时制止。看来,在什么场合就要遵守什么场合的规矩。

在寺院中,我打量着周围的建筑,确实是“外不见木,内不见石”。刚才在外边看到的石头一块都看不见,一色的土墙,木制的大殿,构成建筑主体。一个红衣喇嘛给我们讲解,他努力用普通话讲解着大殿的塑像,代表的那位活佛或是菩萨,如织的游人都仰着头用心地听着,毕竟大家都敬仰一位位救世的祖师。正如喇嘛要求的,每进到一个房间,所有人先脱帽,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没有喧哗,只有遵守。女士们卸下多彩的遮阳帽,男士们摘下带檐的礼帽,大家都是一迈进大殿,不约而同先脱帽,出去再戴,毕竟海拔三千米的高原,离阳光很近,内陆来的人承受不了这种暴晒。

印象最深的是到大经堂,喇嘛一进门就说,只能随着他的脚步走,不能从中间插进去随意走。很明显,这是一个大型的诵经堂,方方正正一个木制大殿,一排排蒲团,整齐而有序地排列着,周围是一幅幅内容不一的壁画,上边挂的叫不上名的法器。看样子这个经堂一次能容纳上千人同时诵经,我们小心地随着喇嘛的步伐,听着酥油灯后活佛的故事,后边有人好奇地插到蒲团中间,喇嘛生气地指责,那人就满脸通红,一连声“对不起,对不起”,忙退出去了。

看着依山而筑的拉卜楞寺,想想寺院的点点滴滴,我才明白,只有遵守规矩,才能产生敬畏之心。世界之大,各行都有各行的规矩,医生就要一颗仁心,救死扶伤;教师必有一颗爱心,为人师表;法官就要一颗公心,扬善惩恶……人与自然万物,也是同理,没有规矩,不讲和谐,就不能和平相处。人类吃了不该吃的生物,因而带来病毒,受到惩罚。

可见,行走于世,与人与物,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人之所以旅行,或许就是为了寻找精神深处的一块拼图。每一次旅行,沿途的感动和震撼都将使之获得心灵的满足。

同样,这次甘南之行,不仅领略了草原风光,感受了藏传佛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间,爱上了同行的那群人,获得了心灵的满足。这是一群有文化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知识的人,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有的爱好书法,有的擅长画画,还有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记着不知从哪里看过一句话,说一定要交往有爱好的人,一个没有爱好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善良生动的心。

这群人年龄都比我大,有自己的经历与见解。虽然初次同行,可我分明感动满满。且不说管姐那又轻又暖的棉衣与护膝,让我不再担忧多变的气候;也不说程姐的小吃食、春姐的苹果、杏子等,让大家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单单会长的笑话、主任的琴声、宋局的故事,都让人与笑声为伴。我相信,不仅自己,同行的人都感到了愉悦的力量。还有摄影师霞姐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行程,放弃寻找眼镜的机会,这种顾全大局,为他人着想的行为,让大家记忆犹新。

我想,许多年后,这个六月,因为一块草原、一座寺院、一群人,就变得异常鲜活,成为记忆的长河里一朵闪亮的浪花。

作者简介:张引娣,笔名小荷,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新锐散文》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桃李沃土》,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杂志报刊及网络媒体。

*配图、配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