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打开文库辛树帜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3/1/28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黄河九曲,文脉兰庠,薪火相传,璀璨华光。年,适逢兰州大学百十年华诞之际,学校策划《兰大百年萃英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兰大百年萃英文库》学术文献丛书首辑(八卷)收录兰州大学马鹤天、辛树帜、冯国瑞、郭维屏、水天同、李文实、荆三林、谷苞等学者著述,辑录学者中既有兰州大学早年办学历史中的创校先贤和重要推手,也有在某一学科领域成就贡献斐然的著名学者。本期向您推荐《兰大百年萃英文库》第1卷——《帜树杏坛:辛树帜文集》。

(《帜树杏坛:辛树帜文集》,辛树帜著,关楠楠主编,商务印书馆,年版。)

辛树帜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农业史学家和生物学家。年3月,辛老受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派,出掌国立兰州大学,几年间殚精竭虑,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他应邀参加最高国务会议。毛主席称赞他“辛辛苦苦,独树一帜”,非常精确地概括了辛树帜先生一生为教育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及别具一格的学术成就。

此次选登《帜树杏坛:辛树帜文集》导言,助各位校友了解辛树帜校长的生平一二。

关楠楠:《帜树杏坛:辛树帜文集》导言

(辛树帜,-)

PART

01

辛树帜,教育家、生物学家、农史学家。年辛树帜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东乡辛家嘴一农民家庭,幼时生活清苦,6岁起就已深惧饥饿。他求学经历曲折艰难,9岁入私塾,12岁考入安福县高等小学,16岁进入常德师范学校学习,21岁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为筹措留学资金,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师范、长郡中学任教。年辛树帜先生赴欧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生物学,结识对他影响至深的导师笛尔斯。

年,中山大学校长戴传贤、副校长朱家骅的催促辛先生回国,邀请其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他再三表明自己志愿投身于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决心,遂于当年7月起改聘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年7月兼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年8月辛先生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处长,编审处后扩为国立编译馆,从而出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同年,辛先生赴陕西考察旱情,萌发“开发大西北”及筹建西北农林高等院校的想法。年他接替于右任,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年6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他随后出任西北农学院第一任院长。年受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辛先生被迫离开西农,先后担任国民党经济部农本局顾问、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导师、川西考察团团长、湖南省参议院、湘鄂赣3省特派员等。年7月受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派,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辛先生重返西北农学院,任西北农学院院长,直至年辞世。

PART

02

辛树帜先生在动植物分类学、古农史、水土保持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

(辛树帜先生年轻时与友人合影,家属辛小桂先生提供)

第一个阶段从年进入武汉高等师范学校至年留学归国,是其学术生涯的预备期。在武汉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生物学期间,辛先生师从薛良叔、张镜澄诸先生,专攻动植物地理分布及分类,确定了影响其一生的研究方向。他撰写的《中国产蝶类报告》一文,正式开启了从事动植物研究的学术生涯。辛先生毕业前随竺可桢先生赴日参观学习,决意欧洲留学。赴欧留学途中,他观察所经海域动植物情况,详加记录,作《南洋生物调查记》《红海舟中》《印度洋舟中》等文,刊登于武昌高师的学术刊物《生物学杂志》。他在文中建议武昌高师建立南洋生物研究室,极力倡导学校组织学生赴香港、西贡、新加坡、爪哇、槟榔屿等地做考察采集,科学考察思想已初露端倪。辛先生在留学时跟随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笛尔斯学习,为其知识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广泛参考各国学者对西藏动物的研究成果,完成《西藏鸟兽谈》,并将其翻译的乌拉斯顿(A.F.R.Wollaston)《西藏西南部之生物记》及汉斯顿(R.W.G.Hingston)《西藏高原动物生存情形》两篇著述附于文后,为国内了解国际生物学研究现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辛树帜先生、石声汉先生以与傅斯年先生通信的形式完成的《瑶山调查》,载《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年第42期)

第二个阶段从年回国后至年,是辛先生学术生涯的成长期与成熟期。留学期间,导师笛尔斯告诉他,中国广西瑶山地区在动植物分类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尚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年,辛先生回国后任教中山大学,便多次组织力量赴瑶山地区考察。年5月,他带队的考察团首次进入广西大瑶山、大明山地区,历时3月。年11月,考察团第二次进入大瑶山,历时4月。这两次考察收获丰富,调查范围远远超出瑶山地区,涉及贵州、湖南、广东、海南等地区,发现诸多动植物新物种,推动了我国动植物分类学的学科发展,填补了世界动植物分类学上的空白,扩大了中国学界在世界生物学界的影响。作为生物学-民族学联合考察,考察团也特别注意收集了民歌民谣、服装饰物等民族民俗资料。瑶山考察是中国人首次独立开展的生物学研究实践,开启了我国大规模科学考察和生物采集之先河。对于辛树帜个人来说,考察中新发现的动植物以“辛氏”命名的就有20余种,奠定了他在我国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于年出版发行“广西瑶山调查专号”,专门发布此次调查的丰富成果,本文集收录的《瑶山调查》《广西植物采集纪略》均是这次采集活动的记录。国立兰州大学期间,辛先生成立西北农林调查与采集团,赴太白山、贺兰山、祁连山地区进行考察,为兰州大学生物系积累21余万号珍贵动植物标本,可以说是瑶山科学考察工作的延续与拓展。

(年5月顾颉刚先生读《禹贡新解》后致函辛树帜先生,载《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

第三阶段从年重返西北农学院至年辞世,是辛先生学术生涯的拓展期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辛先生重返西北农学院,将学术重心转移至古代农业科学遗产和农业史领域。他在参加农业部召开的整理农业遗产座谈会之后,在西北农学院成立古农学研究室,开展古代农史著作及古代农书的校注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20多种古农学著作,包括《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他还通过政协工作积极推动古农史遗产的整理工作,本文集中收录的《致政协会刊》是辛先生就古农书出版事宜与政协会刊的通信,《纪念徐光启》是辛老在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发言,他呼吁重新整理明代徐光启的各类科学著作。

(辛树帜著《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年版)

与此同时,辛先生完成《我国果树历史的研究》《禹贡新解》《易传的分析》《我国水土保持的历史研究》等农史专著的撰写。他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从现代农业科学的角度探讨我国古代果树栽培、水土保持等农业技术的成就。收入本文集的《禹贡新解》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禹贡新解》之新体现在他从现代农业科学角度,发掘古人在土壤、田赋、草木、农业地理、农业技术等历史问题,并结合水土流失问题,研究历史上我国水土保持的经验教训,为日后水土保持考察工作的进行、农业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水土保持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禹贡新解》中收录辛老《水土保持的历史研究》一文,系统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与黄河治理中的问题。年,辛先生倡议编写《中国水土保持学》,并亲自带队前往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等地考察水土流失情况,促成《中国水土保持概论》的出版。

PART

03

辛树帜先生的另一大成就是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创建了两所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一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即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一是兰州大学。在执掌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西北农学院期间,辛老重视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图书仪器及教学设备,发展特色学科,延揽人才,奖掖后学。本文集收录的《西北之最近建设概括与将来》一文是他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学院的演讲稿,讲述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立的背景及学科设置情况,处处可见他立足“开发西北”的战略高度以及立足民生民本的远见卓识。

年3月,辛老受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派,出掌国立兰州大学,几年间殚精竭虑,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树帜:《主办兰州大学计划大纲》,载《兰州大学校讯》年第1卷第1期)

辛先生办学一是立足国家战略,侧重发展有助于西北开发的学科。他在《上教育部签呈——主办兰州大学计划大纲》中说:“西北诸省,为我国古文化发祥之地,亦今后新国运发扬之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国防价值于今犹重。复兴文物、开发资源,实目前数年最重要之工作。中枢此时,特设兰州大学,意义盖极深远。”国立兰州大学的办学立意立现。国立兰州大学设置的法、医、文、理及兽医学院无一不以开发西北、服务西北为宗旨。兽医学院的设立旨在为发展西北畜牧业和防治牲畜疾病、改良禽畜品种提供保障。年于文学院下设边疆语文系,开设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三组,以期培养“通语文、娴风俗”的边疆建设人才。收录于文集中的《西北之高等教育》《就国立兰州大学建校事宜与教育部往来函》《就医教中心之一部令设在兰州事宜与教育部往来函》等处处透露出辛校长的高远站位。

(辛树帜校长为国立兰州大学天山堂、祁连堂、贺兰堂落成所作的《三山堂记》,载《兰州大学校讯》年第1卷第2期)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辛先生掌校以来,陆续修建教学楼天山堂、祁连堂、贺兰堂,图书馆积石堂,大礼堂昆仑堂。文集中收录的《中山堂记》《三山堂记》即辛校长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校内建筑作的纪念文,他对发展西北教育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经辛树帜校长和杨质夫先生的努力,年1月,近千册藏文图书由兰州大学图书馆移交边疆语文学系图书室供师生使用)

三是重视购置图书仪器,尤其注重特色文献的搜购。《为搜求藏文典籍致黄正清、黄明信函》是他为征集拉卜楞寺藏文典籍写给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与藏学专家黄明信的信函。此外,他还致函青海塔尔寺,西康德格印经院,北京雍和宫、崇祝寺以及新疆迪化等相关机构,征集相关图书。辛先生在就职国立兰州大学校长之前,就利用驻汉特派员的身份,为学校搜求德国波德楼德文书籍。文集中收录的《就德国波德楼德文书籍事宜与教育部、同济大学的往来函》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珍贵档案。

(辛树帜校长与国立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顾颉刚先生合影)

四是延聘专家学者,充实师资力量,受辛先生感召来兰的专家学者有盛彤笙、董爽秋、顾颉刚、段子美、水天同、乔树民、史念海、张舜徽等,均是兰州大学各学科奠基人。辛先生还采取短期讲学、客座讲授等方法礼聘名教授,以应对学校师资短缺的窘况。他与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友谊成为校园中广为流传的佳话。辛先生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之初便邀请顾颉刚先生任历史系教授和系主任,并预先支付30万元薪资。顾先生因故未能及时履职,派弟子史念海先生到兰州大学历史系代理系主任。年6月1日发生甘肃籍学生与外籍学生冲突事件。坊间流传,辛校长将辞职。顾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年6月17日只身赴兰,帮助辛先生处理学生冲突事件,并投入教学工作。顾先生在兰工作一百七十余天,辛先生时时陪伴,为其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其生活提供全面的便利。顾先生离兰之前,在为兰州大学图书馆积石堂撰写的《积石堂记》中说“颉刚自抗战以来,流离播迁,虽备员大学,曾未能一日安居,书本之荒久矣,年日长而学日疏,思之常悚歉。今夏来此讲学,得览藏书,左右逢源,重度十余年前之铿研生活,日眙心开,恍若渴骥之奔泉,力不可抑而止,是以家人屡促其归而迟迟其行也。使采储八十万册者,吾不忍终老于此耶。”可见他对辛先生感念之心与对兰州大学的不舍之情。

PART

04

除上文已经提到的著述,本文集还收录了辛树帜先生担任国立编译馆期间的演讲稿《编审中小学教科书的经过》以及他与挚友顾颉刚、董爽秋、妻子康成一、姻兄康辛元等的通信及辛老子女辛毓南、辛仲毅的纪念文,呈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

(辛树帜曾经使用的印章)

辛先生的早年著述除部分曾经收录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汇编的《故人手泽——辛树帜先生往来书信选》及《一代宗师——辛树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以外,大部分散见于民国各类期刊、甘肃省档案馆、兰州大学档案馆。新中国成立以后辛先生的代表性专著《禹贡新解》等亦未有整理、再版。这就限制了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辛树帜先生在学术以及教育事业上的成就,他的光辉人生亦难以呈现。本文集分专著、文论、演讲稿、公函、信件等收录了辛先生人生若干阶段的代表性论述,旨在较为全面地呈现他的学术面貌与教育成就。

(毛泽东主席与辛树帜先生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交谈)

辛树帜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与毛主席结识。年,他应邀参加最高国务会议。毛主席称赞他“辛辛苦苦,独树一帜”,非常精确地概括了辛树帜先生一生为教育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及别具一格的学术成就。兰州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即本于此。本文集借取“独树一帜”的内涵,以“帜树杏坛”为名,意在彰显辛先生在农业科学与高等教育两方面的特别贡献。值此百十年校庆之际,兰州大学重新整理、出版先生的文集,以表达兰大师生对这位功勋校长深深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编辑

王欣怡

责任编辑

梁聪聪

主编

尚亚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