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摄影被遗忘的中国传奇纪实摄影大师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2/11/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些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来源:|摄影与诗歌ID:zzw-」

素材来源:影艺家(fotoartist)摄诗采编

庄学本(—年),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年举办西康影展,有近20万人前去参观。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年4月8日,身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文革期间,庄学本将家中私有财产包括几千张照片悉数上交。其办摄影展的愿望也一直未遂。

他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拍摄的上万幅西部少数民族的影视作品、人文资料在文革中中已损失过半,即使到了年,他在上海浦东家中去世时,这位摄影师的悼词上,“著名摄影家”的字句也依然被要求删改。

直到20世纪末,这位被公众、也被摄影史淡忘的摄影师,却开始被附加上了“摄影大师”、“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头衔。李媚、萧亮中、顾铮、李公明、邓启耀、杨小彦、冯原等活跃于知识界的学者,纷纷撰文纪念庄学本,摄影理论家李媚说,“庄学本完全有足够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由此,其作品开始广为人知,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

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里写到:“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而‘开发西北’是‘失掉东北’后指示青年动向的坐标,并不是空喊口号,要开发整个西北,必先明了这个关系重大的腹地。”他的摄影考察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那些“白地”(地图没有之地),他的目光从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到自然生态,文化。宗教,习俗等,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形态。

拍摄性质决定工作方法,他没有像现在一些以社会考察方式工作的摄影师一样走过一条从艺术创作到社会工作者的之路。摄影于他,自然,直接,朴素地就是一种记录。当他拍摄一个人的肖像时,他会同时拍摄正面,侧面,背面,显然,他是对一个民族从人种到服饰的记录。难得的是他的目光不仅有平民,还有统治阶级和贵族,不仅涉及当地的生活形态婚丧嫁娶,还涉及税收制度与教育。

他在《十年西行记》中这样写道: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即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依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有自诋同胞为野番正者,为大缪”。

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与西方考察者的图片体现出一种态度上的根本差异。在西方摄影者的眼中,这些边民几乎千篇一律的目光呆滞,表情木纳,衣服破烂不堪,实属“野番”。庄学本的照片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丰富,看到了一种优雅,美丽与尊严,无论贫与富。

重磅画册

《庄学本:西行影纪》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10月29日前发货

主编:马晓峰/庄钧出版社:后浪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年:年11月定价:.00元装帧:平装+函套

尺寸:毫米×毫米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内文页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内文页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内文页

重磅画册

《庄学本:西行影纪》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10月29日前发货

内容简介

年至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第一册:

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第一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第二册:

年初冬至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第三册:

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内文页

媒体推荐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李媚

摄影与诗歌文艺店推荐书籍

重磅画册

《庄学本:西行影纪》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10月29日前发货

艺术史导论

欢迎进入摄诗读书群

群内读者购书可享受单独折扣

摄影与诗歌文艺书店

●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艺术

摄影

文学

设计

生活

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