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道,街道左边就是拉卜楞寺,右边就是夏河生活城区。然而,这条街道没有边界,朝左往右,佛与尘世相处的尤为和睦。在街道上,餐馆里,铺子门前,几乎人走的地方都能见到喇嘛。有青年,有小孩,也有长者。俗世的人群里,红色的袍子极为显眼。
(备注:喇嘛一词已被滥用,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称之为喇嘛的。这里科普一下: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我之所以对拉卜楞寺印象深刻,就是来源于这条街道。
当时正中午,太阳厉害得很,甘南的上空是大片大片的藏蓝,还飘着几朵云。爬上寺庙对面的山腰远远望去,整个拉卜楞寺都容纳在眼里。而整个建筑的气势雄伟,错落有致,堪称是安多地区第一名刹。
其中,贡唐宝塔相当瞩目。
整个寺庙建筑沿北山山麓布列。全寺中部靠近山脚,并且建筑的都是一些高大的建筑。比如经堂,佛殿和活佛府邸。其他的小院都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但占地面积却是最大,从东,南,西三面簇拥着整个寺庙。最外面还有一条长达余间的转经廊,就像是系在垭口长长的五彩经幡一样,将全寺从三面束围起来。
再往高处走,又会发现全寺街巷棋布,就像是一个小城镇似的。与隔壁真正生存及生活的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拉卜楞寺却是安多藏族人心目中的吉祥圣地。
但它竟有藏式,汉地宫殿式,以及藏汉结合的多钟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上也是颇有特点。分为石木和土木,其构造走得是外石内木结构。于是就有了“外不见木,内不见石”这么一说。
然而,我对拉卜楞寺那棕红色的矮墙倒是十分喜欢。源于所有经堂和佛殿都是用青石石英岩砌成厚墙,色调素净,质朴大方。于是,走在街巷里,不时看到一座棕红色矮墙就显得十分精神,在湛蓝的天空下,尤为庄严。宗教气氛也十分明显。
我一直很好奇,寺庙前的那条河是天赐的还是后来人为恩赐的?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寺庙形成了一个依山旁水的局面,这从风水学上而言,拉卜楞寺所在的位置绝对天赐的。当时,爬上对面山头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条河,没有人告诉我那条河叫什么名字,估计大多数旅者跟我一样,只是对河畔的寺庙有着更多的好奇吧。
下了山,追随着大家的脚步,纷纷过了桥,以及那条河。外围的转经廊成了是我当时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