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进藏,
都像是去另一个平行世界找自己”
那片高原让我们着迷的有很多神秘的东西
比如唐卡
如何鉴赏和收藏唐卡
是收藏栏目推出的第一个小专题
我们专门邀请了徐洋
谈谈他眼中和心中的唐卡
结缘唐卡
我拥有第一幅唐卡,纯粹是旅途中的偶然。十年前在甘南拉卜楞寺旁的农具店里,偶然见到了那幅小唐卡,画了个獠牙怪兽捧着一个圆盘(“六道轮回”),觉得很有意思,就从那位藏族店主手里买了回来。我和太太都很喜欢这张手绘唐卡,专程去了画框店,选了个鎏金实木的镜框装裱起来,至今一直挂在客厅。
真正意义上的唐卡收藏,是结识了尼泊尔朋友思瑞(音译)之后。他在加德满都经营一家唐卡画廊,汇集了尼泊尔众多知名唐卡画师的作品。藏传佛教认为唐卡“见即是福”,如果得以恭请回家,庇佑家人,那更是莫大的福缘。我十分庆幸能欣赏到众多尼泊尔唐卡画师的佳作,不仅为他们精湛技艺和持恒毅力感到钦佩,同时也促使我和更多的朋友来分享这种独具魅力的亚洲传统绘画艺术。
广义上讲,“唐卡”属于喜马拉雅地区古老的卷轴画,内容涉及宗教、历史、科学等,表现手法囊括了刺绣、织锦、布面绘画等。我所谈及的“唐卡”,其实是狭义的绘画题材和形式。基于个人喜好、收藏体系以及经验所限,我仅对布面绘制的佛教唐卡作些浅显的交流。
唐卡起源
关于唐卡的准确起源,学术界也有争议,但“作为佛教的重要传播载体”是基本共识。佛教创立者释迦摩尼出生于蓝毗尼,在今天尼泊尔境内。所以尼泊尔的唐卡画风影响了喜马拉雅高原乃至蒙古高原的广袤地区,其佛、菩萨造像风格和绘制仪轨,仍严格遵循传统教义。
开光后的佛、菩萨像唐卡,被认为具有佛、菩萨真身的同等法力,受到僧俗的顶礼供奉。藏传佛教认为,虔诚供请唐卡可以带来巨大的正能量场,同时作为密宗修行的一种工具,相传具有神奇和不可预知的力量。这也给普通民众对唐卡的认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关于唐卡的绘制流程和仪轨,传统上是极其严苛的。历法上不仅有专门的唐卡祈福、起稿日,就连佛像绘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开眼(刻画五官),也有专门的时间和仪式。装裱完成后,由僧侣诵经开光,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唐卡才得以诞生。绘制宗教题材的唐卡,仅使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其实古代绘画,基本都使用天然颜料,比如西方的坦培拉、中国的工笔重彩,都使用天然矿物粉末和植物浆汁作为色料。但至今仍然把矿物颜料作为唯一的设色颜料,甚至大量使用金、银、玛瑙、珊瑚、孔雀石等贵重材质的绘画门类,应该只有唐卡了。正因为采用了天然矿物颜料绘制,所以画面光彩夺目、历久弥新。
但矿物颜料不防水,所以在空气相对潮湿的低海拔地区,唐卡更适合玻璃镜框装裱,隔湿防尘。唐卡一般绘制在手工织造的棉布上,做过浆底的棉布质地紧致厚实,具有弹性。画布绷在木框上绘制,和西方的油画布框颇为相似。但随着外来文化、经济因素的融汇交流,越来越多的传统制约逐渐淡化,积极的一面是唐卡作为宗教艺术品,拥有了更多的受众和市场,但由之产生唐卡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也逐步显现。
供请唐卡
那么我们该如何供请、收藏第一幅唐卡呢?对于深植汉地佛教和儒家文化的人而言,唐卡描绘的众多佛、菩萨、上师等形象,以及历史、传说、典故并不为我们熟知,尤其是藏传密宗修习的精深教义更为陌生,所以我们对唐卡的认知是极为粗浅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唐卡和喜马拉雅高原文化的喜爱,以及他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美好慰藉。“诸法因缘而生”,如果我们能早日拥有那幅命中注定的唐卡,应该是种莫大的福缘。
首先,我们可以从绘画技法上来判断唐卡的品质。虽说技法见仁见智,但是可以从绘画材料、精细层度、眉眼神韵、构图色彩几方面来评估。唐卡设色均为矿物颜料,因此色彩鲜艳、百年不褪。
但如果使用较为廉价的水粉或其他替代颜料,画面色彩显得粉气、灰黯。精品唐卡使用的纯金粉或是金箔,呈现自然、夺目的金属光泽,但如果色粉品质不佳则容易氧化变色,失去原有的辉煌、庄严之感。这种情况出现,也许并不是画师有意“偷工减料”。因为在尼泊尔许多寺院画坊的学徒生活贫苦,往往会选择一些较为经济的绘画材料进行基础训练,这些“习作”被画商低价收购后在市场上销售。
唐卡画面的精细层度,是精品与否的另一个的判断依据。一平米幅面的唐卡所描绘的佛、菩萨以及各种法器、图案纹饰往往达到惊人的数量,而描绘的单个器物甚至不足几毫米,相传许多佛、菩萨像的眉眼,仅用一根貂毛笔绘制,这不仅让我们为画师的精湛技艺感到由衷赞叹,而且画面所呈现的精妙绝伦、恢弘庄严之感,也让所有观修者肃然起敬。画像眉眼神韵的勾勒,来自于画师长期的技艺研修和个人体悟。
藏传佛教中的菩萨相,分“文静相”和“忿怒相”,“文静相”慈祥、庄严,“忿怒相”则恐怖、威严,这些神态都在“开眼”(藏语为“见启”)这一绘画细节中得以体现。我个人特别钟爱的尼泊尔唐卡大师KASAN的开眼技巧,“式如莲华瓣,清莹金精色”。他笔下的二十一度母、观音、八马财神,神态灵动、呼之欲出,凝视观想,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喜悦感。
唐卡画面构图,是有严格的形制的。佛、菩萨的位置、数量、冠服、手印,都有严格的比例限定。《佛说度量经》对造像形态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但随着绘画历史的演进,画师群体在基于传统的绘画经验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尤其是以年轻画师为主体的“学院派”唐卡,融入了当代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得唐卡具有崭新的时代气息。
但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更钟爱传统的唐卡表现手法,构图饱满、细节丰富。唐卡的魅力,来自画师们一代代的衣钵传承、恒古如一,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的最大特征。唐卡的色彩,鲜艳而凝重、华丽不失古朴,这是千年高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审美。其中白色、黄色、红色、蓝色是我国藏区唐卡的基本四色,尼泊尔唐卡则采用“钛白、石黄、大红、藏青、石绿”五色作色彩构成,再辅以金、银。色彩搭配因画师风格、审美而异,色料的提炼、色彩的组合,是作为“秘方”被各个画师及弟子口耳相授、密不外传的。
唐卡题材
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谈谈唐卡的内容题材。藏传佛教唐卡的佛、菩萨、金刚、度母、金刚造像十分丰富,但为汉地熟知,也最受藏家喜爱的,一般为释迦摩尼、观世音、文殊菩萨、度母、八马财神(多闻天王)、药师佛(琉璃光如来)、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等。大威德、大黑天等金刚护法神唐卡,主尊大多呈恐怖“忿怒相”,所以普通民众收藏较少。
另外,根据唐卡描绘的主尊司职不同,藏家也会做出不同选择。比如八马财神,密宗又称多宝天王,是最具神威的护法财神,对于虔诚、向善的信徒们都会护佑其事业、资粮与世俗财宝丰足,所以特别受商人的喜爱;度母是藏传佛教地区无论僧俗都虔诚供奉的女性神氏,又称多罗菩萨。佛教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对众生的利益及事业特别殊胜,只要祈请则二事(暂时及究竟的事业)将如圆满宝般任运成就。”由于度母唐卡形象美丽端庄、清雅超凡,因此特别受到女性藏家的喜爱。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琉璃光佛。相传药师佛能治众生“贪、瞋、痴”,同时也能解恶疾之苦,也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文殊菩萨,也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右手持金刚宝剑,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金刚般若经卷,象征无上智慧。因此特别受到求学者、肖兔者(肖兔者的本命佛)的喜爱。
很多藏家选择供请“本命佛”唐卡。“本命佛”是指佛教密宗通过典籍、因缘、五大元素,推出十二生肖者的八位本尊。认为“众生根器不同、因缘不同”,需以不同方式接引,“本命佛”是与十二生肖者感应力最强的佛,因此供请“本命佛”唐卡,相传能使此生肖者及家人逢凶化吉、万事顺遂。
除了描绘佛、菩萨、度母、金刚,以及佛教史上重要的上师像,唐卡的另一个重要绘画题材就是“六道轮回图”。相传最早的“六道轮回图”由释迦摩尼亲自绘制,六道轮中心有猪、鸽、蛇。此三种动物,分别表示愚痴、贪染、嗔恚“三毒”。佛教认为人生有诸多恶业因,其中尤以“三毒”为最,列为“根本烦恼”之首。所以,“六道轮回图”清晰展示众生的业力轮回,为观修者提供了知因果、明心见性的指引和启示。
我最喜欢收藏的是“曼陀罗”唐卡。“曼陀罗”一词原指国家领土和祭坛。由于“曼陀罗”被认为有“证悟的道场”之意,因此又称“坛城”。藏传佛教认为“坛城”就是神的居所,他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显示了佛教宇宙的“真理结构”。
仅从视觉感受来讲,“曼陀罗”结构精致,充满了几何之美。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是“曼陀罗”的研究者和受益者。当他年轻时遭遇生命的瓶颈期时,他将自己的梦境、思想用“曼陀罗”的形式加以绘制、记录。通过这种无意识“表达”,荣格发现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狂躁和混乱的,需要用“曼陀罗”来整合、平静、修复。受到这种启发,荣格创造了著名的“曼陀罗心理疗法”。
通过对“曼陀罗”虔诚地观想,我们可以更快的静下心来,释放不良情绪,从中得到涤荡身心的纯净力量。每天我在工作室凝视“曼陀罗”唐卡时,内心平静而充满喜悦、感恩之情,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在当下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之下,观想“曼陀罗”给我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美好的心绪港湾。
唐卡收藏
我越来越认为,唐卡是最好的收藏品之一。他结合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一体。我收藏的唐卡作品,画师的身份也许不是最重要,关键是作品的题材以及绘画技艺。
由于有幸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我可以通过画面构图、色彩协调、造像风格、勾勒笔触和晕染手法来判断一幅唐卡的品质和艺术价值。所以我的尼泊尔朋友思瑞总是调侃我选择收藏的唐卡都是他画廊“最为珍贵”的。虽然,我们并不是因为经济价值而喜爱唐卡,但近年来国际拍卖市场上的唐卡艺术品成交价格节节攀升,精品唐卡的经济价值一定是前景无限的。
希望这些零碎的唐卡收藏经验,能给想结缘唐卡的朋友们一些小小帮助。短文中如有谬误,实属无意之冒犯,还请前辈多多指正。
本文作者:徐洋字薪皓
宁波外滩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英国纳曼特艺术品公司(亚洲部)艺术顾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