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得未曾有》里的一个人物——桑济嘉措,一个二十四岁的,在拉卜楞寺学习的藏族僧人。
突然很想去拉卜楞寺,想去感受藏传佛教,想从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我喜欢有鸟类歌声的地方,那里的早晨是最美的。窗户外面是阳光、树林和寒风,里面是火炉、书本和茶。鸟在外面秋叶上唱歌,我躺在床边冥想。”
读到这里,竟有些感动,也说不清是触动了哪根敏感的神经,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些酸楚。
是为此情此景所感?还是为想而不得伤感?又或是萌动了一些什么想法?边走边看吧,很多东西也许会越走越清晰。
“他说自己现在需要比较安静的关系。不希望每天有人敲门,孤独感也是从中产生的。在房间里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觉得孤独,突然来了人会觉得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狂欢的时候,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虚无感,不知道为什么在做这件事。”
我似乎在越来越靠近这种感觉,喜欢一个人的安静。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随自己的心,合自己的意。
与简单的人相处还好,可以让彼此心灵都得到放松和喜悦。如果是复杂些的人,总觉得应付不来,也无心应付,心累也一起产生。
在很多人的狂欢里,我也总是有些孤独,似乎外界的喧嚣只是在耳边萦绕,却怎么也走入不了内心,哪怕一星半点。
还是喜欢每天都能挤出点儿清静的时间,也唯有这点儿时间可以放空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困在纷纷扰扰之中。
书中也讲到了死亡,写道:“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时候,如同从来没有活过。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没有保持警醒和竭尽全力,死去的时候则一无所获,生命如同虚度。”
书中说很多僧人在房间里生炉火,但并不会养这个火,因为明天是无常的,谁知道今天晚上是不是就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会把火熄灭。
在他们眼里,人有时候就跟羊没什么区别。有丰富的草和食物,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无法预期什么时候会被宰,死神什么时候来,这些是不被关心的。
人如果只关心当下的满足,一旦死亡的时候,就会非常软弱,非常痛苦。恐惧让痛苦更多倍,而一个上师面对死亡,会好像面对出生一样坦然接受。
就像我之前读过的《外婆的英雄世界》里的一位婆婆,她看淡生死,死时也不会恐惧,她说她的每一天都是认真过的,没有遗憾。
“人们习惯了依照惯性安排自己的生命。用工作麻醉自己,空闲时间用娱乐和物质消费来打发,这是常见模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模式,工作得以维持生计,物质得以缓解情绪,如此循环往复着。
越是劳累,越觉得该用物质来犒劳自己,越是犒劳自己,却越觉得内心空虚无感,似乎总有那么一个角落无法触及。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总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不满中努力前行,时而沮丧、时而难过、时而失望、时而高兴……
书中的僧人内心是平静的,极少有波澜,
桑济嘉措十二岁时就羡慕这种平静的生活,并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一本书,总能在心中带起一片涟漪,不能成为书中那个洒脱的人,也总要努力做一个善良平静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