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特”藏戏,这是什么戏?很多人可能知道这是戏,但可能不知道表演形式。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据统计约有多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有秦腔、京剧、粤剧、黄梅戏等等,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种比较特殊的戏剧——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又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藏戏已繁衍、分蘖、滋生出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从公元7世纪开始,在藏族文化的发源中心西藏地区经历了近千年的孕育、萌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经过不断发展完善,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
在甘肃甘南有一种藏戏叫“南木特”藏戏,产生于19世纪,是古藏戏最为重要的一个直系。“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发源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戏最早是由贡塘·丹贝准美仿效西藏藏剧的表演形式,将藏族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猎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编成剧,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的最早雏形。
19世纪末,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琅仓活佛等以历史传记、佛教故事为题材,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编导演出了《松赞干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剧目,在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自此,民间也开始学习效仿,各地剧团、剧目逐步增多,“南木特”藏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南木特”藏戏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和合作市及周边地区。
甘南“南木特”藏戏从内容和选材上来看,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经故事、以及世事人情等几个方面。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充分表现和揭示了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题,用丰富的想像,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景,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活动。
“南木特”藏戏从表现的形象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属于现实性的形象,一是属于非现实性的形象。两类形象特征不同,因而在表演上也采取不同的手法。现实形象的,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形象、动作,力求使之符合其身份、地位,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类形象有君王类、王子类、公主、夫人类、大臣类、小人物类等几大类。
属于非现实形象的,主要是指神佛鬼怪等形象,在表演中通过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表现出虚幻想象中的非现实形象。甘南“南木特”藏戏中的这类形象,对正面形象以夸张为主,对反面形象以变形为主。这类形象在甘南“南木特”藏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甘南“南木特”藏戏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木特”藏戏音乐体系是开放性的,音乐结构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式,既不是曲牌联套体系,也不是板式变化体系,它完全依自己独特的自由联缀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唱腔音乐和间奏音乐。“南木特”藏戏音乐分为三部分: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包括打击乐及器乐曲牌。
甘南“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长期以来,“南木特”藏戏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诸后世,原始系统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目前为了使这一优秀剧种能够保留传承下来,已被甘肃省列入首批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保护名录项目。
非遗传承人展播
剪纸传承人系列之张维萍
张维萍,甘谷人,77岁,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天水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剪纸家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优秀专家等。年为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并创办“甘谷民间美术室”;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同年,被授予“敦煌文艺奖”。
她的剪纸和绘画作品有自然风景,有虫鱼鸟兽,也有反映天水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的,其作品灵动飘逸,虚实结合,于传统山水花鸟的承袭之中,显出新鲜和新颖。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