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多钟,我们离开了夏河,离开了拉卜楞寺,沿S按照计划向碌曲方向前进。
刚刚走出夏河,便遇上一片湿地,本准备在此处游玩一会儿,最后因无停车位而作罢,那就继续前进吧!
我们很快通过了S省道上的一个铁艺大门,看到了大门上的政府工作口号: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这口号的气势,会想到他们工作的力度。
距铁艺大门不远就来到了桑科小镇,小镇不大,仅一条短短的街道,不过各种服务齐全。其实,这也就够了,它本来就是为生活在桑科草原上牧民服务的一个站点。
走进桑科小镇,确实没啥看点,但登高远望之,它还真成了镶嵌在桑科草原上的一处景观。
不过,我们到这里来,确实不是为了这个寻常小镇,而是要去距它有米远一处观景台,观景台全称为“桑科琼沼泽滩观景台”,看路标标注,它的海拔米。
短短的米距离,眨眼工夫就已经来到,这个观景台是免费的,只是收取10元停车费而已。我们把车停放在桑科琼泽滩观景台下的停车场上,就沿着木栈道开始了游览。
现在,这里天气阴沉,冷风嗖嗖,游客零落,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我们的游玩情绪,因我们知道:阴天,自有阴天的味道。
高原的天,孩子的脸,一阵风过后,阳光却透出了云层。天气变好了,布丁也激动了起来,它先是沿着栈道往上奔跑,当唤它时,又蹦跳着奔跑回来,和我们开始了默契地互动,似乎快乐也写在了它那萌萌的脸上。
回望身后,刚到一个旅游团,霎时间,观景台上的游人也多了起来,热闹气氛也自然在众人中蔓延。再看云影下的桑科草原,远山近水,蓝天白云,桑科小镇,还有划在草甸上、成优美弧线的道路,这些自然里的生活要素,咋一看都挺入眼,混在一起也成了一副天然画卷。
听说要拍照,布丁灵通的就座在主人的前面,一动不动地静候着主人按动快门。
也许,它不明白留影的快乐,但它却明白怎样使主人快乐。学会配合只是一种技能,但懂得配合才是一种境界。
栈道边生有一株植物,白边黄芯的花儿开得正艳,她就是马先蒿,又称芝麻七,是治疗风湿的特效中药,在很多地方都有生长,但我可是第一次看到。
登上观景台了,遥望是件必做的事情。看远方,天地连接处山体绵延,无垠草甸也已绿中泛黄,白色帐篷和五彩经幡点缀草甸之上,琼泽滩上的溪流汨汨流淌。
为了韵味,我们不妨来设计个场面:若逢傍晚来临,恰有斜阳西挂,一时间碎金满河;陪着自己的爱人静坐河畔,牛羊守在左右,一襟晚照,醉看夕阳,浪漫和守候充斥身边,这是一种何等情怀?
细看观景台上,供奉有一白色的双耳宝瓶,它是佛家八大法器之一,代表福智圆满,也是无量寿佛的手中器物,象征灵魂永生。
其佛家用法倒也简单,先把象征甘露的净水装入瓶中,对迷失者自头浇下,寓意灌输智慧,使其觉醒,“醍醐灌顶”之说由此而来。
此时,宝瓶前方,日光咋现,众人皆凭栏自拍,这位女士也不例外,不过,别人手臂上展示的是饰物,而她缠的却是狗绳,我倒喜欢这种真实与随意。其实,只有带着生活里的点滴,才能成为永久的话题。
一番浏览之后,就要走下观景台了,弯弯栈道若隐若现于草丛中,几个小喇嘛檫身而过,沿着栈道上行,瞬间,绛红的僧衣映着泛黄的草地,此情此景,我想感慨两句:
藏区里的一名小僧人,绛红色浸染了整个童年,寒夜里,他们的小手护住忽明忽暗的灯盏,用蘸点口水的指尖、轻翻着泛黄的经卷,他拒绝时间,拒绝覆灭,盼望成佛,在时光里一坐千年。
终于,我们沿栈道回到了停车场,这时,才看到此观景台的正门:
两根方形石柱用片石砌成,中间,顶部横额是一块约一米宽的黄色木板,“桑科琼泽滩观景台”八个黑色大字高悬其上,门洞底部置数级台阶连通着景区栈道与停车场。
原来,我们刚才从停车场另一端来了一场逆行游览。
刚刚上车想小憩一会儿,也就喝口水的功夫,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并夹带着玉米粒大的冰雹。
高原的天气变化之快,让人防不胜防;此时,想冒雨出发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因车辆运动会加大冰雹对车前风挡的撞击,那就躲在车里倾听窗外噼噼啪啪雨声吧;车内听雨,蛮有情趣,这,也是难得的一场清净。
二十多分钟过去,雨停了,太阳也出来了,我们离开桑科小镇,沿着导航指引走上一条未名路,行走在阳光里的桑科草原上。
接下来,我们的甘南之行仍在继续。
:《(国庆)D4.3:穿越桑科草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