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得未曾有之三做一个僧人,是一种什么样

来源:拉卜楞寺 时间:2023/1/20
白癜风费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1/6320423.html

《得未曾有》中的第三个人是庆山在微博认识并在现实相逢的一个年轻僧人。

三年前,我对这个人的人生经历无法理解,读懂。对佛法和僧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想象做一个僧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对自己的本性和欲望等没有认知,也没有觉知。

而今再读,我竟觉得在现在的时代,能够从小就得到机缘做一个僧人,是一件很有福报、很幸运的事情。

曾经在不知名的烦恼和痛苦袭来时,内心经由反抗、到些微的无力反抗,会有这样的想法产生:我要去出家,遁入空门。如今去反省这些心迹,看到那些时刻的自己,并非真的想出家,也不知道出家在本质上是如何一回事,不知道佛法是什么,只是想以此当成一种逃避的借口,因为无力面对,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内心的烦恼、痛苦和失望。这样的时候,即使有出家的机会给到我,我大概也不会真正出家。

其实,做一个僧人,和普通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需要做很多事,面对很多困难。但他的目标和普通人会不同。他学习各种知识、遵守各种戒律,是为了醒觉,证悟佛性,获得真正的自由。

庆山写下与年轻僧人桑济嘉措的交往与谈话。庆山将自己见到僧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朴实的文字呈现,他们之间的谈话中,桑济的回答显得真实而充满智慧。二十四岁的桑济显然不是我们平常接触的年轻人的样子,但又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他有微博,会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在寺院的生活,“看书、喝茶、游玩、写作、拍照片、画唐卡、学习、草原上的足球赛、野炊、做火锅、读诗歌、听音乐、晒太阳、种花、改装灯、和野猫做朋友……发表各种修行心得,也像个诗人,写下如同诗行般的句子,赞美故乡、母亲、上师、朋友及大自然。”

他会玩手机、看美国的电影,听西方的音乐,他喜欢梵高、尼采,他会画画、做面条等等,他的生活内容不全是念经、打坐之类的活动。他也会远行,去过北京、成都等其它城市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这些活动,是我们熟悉的,只是他进行这些活动时可能更多是在学习,认知自性、认识人性,而不是一味地把它当成一种享乐或者某种外在的目的。

所以他不会执着于某些事物,有或没有都不是很重要。

那时他已经在拉卜楞寺学习了12年。12岁离开故乡青海来到拉卜楞寺,开始漫长而艰苦学习过程。此前他正在读初中,因为在家乡能接触到很多僧人,他觉得他们活得很自由自在,于是决定过的生活。

在寺院里“要做很多琐碎杂物:烧火、做法、打扫、修理草坪、供佛堂,念经,上课,照顾老僧人……”寺院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有很多戒律,他因此经历过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量艰难困苦。他说有的人在这些过程中可能产生叛逆,怨恨和不满,从此离开寺院。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任何学习都是困难的事情。就算下雪,也要在雪里诵经,很冷,但这些会让心变得强大,变得柔软。头脑的知识可能没学到很多,只是先把心弄大。”

这让我反省为何在偏僻山村长大的自己,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在那样的过程中却没有收获一颗强大而柔软的心,反而累积了不少负面的观念和情绪。比如以前觉得种地是一种很苦很不光荣的事情,不敢暴露自己是农村人等等。我也发现周边的农村年轻人有类似的困扰。

那时候即使内在某种声音知道这些观念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不仅让自己很不舒服,而且它们说的也未必是真的,比如我内心深处其实很喜欢山村,喜欢大自然。但却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人会生出这样的烦恼,甚至会去反对、压抑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情绪。结果导致自己越来越痛苦。

现在终于明白一些原因,也少有这样的烦恼。大概和我对内心的强大与柔软有了一些体认有关。以前总以为内心的强大能够扛住所有困难,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其实不是。这种强大会在现象上带来一种强大的感觉,但如果他内在有冲突,这种强大不可能持久。他的心是硬的,没有柔软的,总有一天他会被压垮。真正强大的心,既坚定又柔软。坚定意味着不容易被外境动摇,柔软意味着他是慈悲的,包容的。

这样的力量是僧人从小需要训练的,但我的家庭环境提供给了我很多训练题目,却没有出现能教我学习这种智慧的人。

于是,二十四的桑济对世界的认知和二十四的我对世界的认知截然不同。

他对爱情、情欲的态度,他对钱财、生存的态度、他待人处事的态度,都与那时的我不同。他说自己要做的是超越这些自我,而不是保护、累积自我。因为自我需要满足,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习惯了满足的方式之后,一旦失去,将会是致命的。自我依赖于身份、物质,种种外在的条件获得存在感和满足。但这些都是无常的,所以自我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他说:“别人的痛苦会影响到你,环境会影响到你,甚至天气都可能会影响到你。自我是很被动的。但是修行可以让你觉得,在北京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外界可以变动或者影响我们,自己的心要能够应对。心不能受限于它们的影响,心要超越于那些。

自我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得到一种快乐兴奋,希望再来一次这样的发生。像我们喝茶,每天都要喝,永远都喝不饱。因为这可以带来快乐,即便是暂时的,也是需要的。欲望的力量显得更强大。得不到的话会痛苦,会引发烦恼,甚至会变成仇恨,发生战争,发生各种可怕的事情。这个根源是不对的,不是究竟。”

但不依赖于外物,不是远离、放弃、隔绝一切,这还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它们是资源和工具,为生命所用,只是不应成为生命的掌控,也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问题。超越是走向内在本性,唤醒它们的力量,生起信心和信仰,这样的解脱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压抑、对抗、欲望。

庆山对桑济提了很多实用性的我们平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桑济的回答让我从一个僧人的视角看到了他对外部世界、对自己的认知,看到了他的心的方向,对我很有启发。如果心打开了,会喜欢这样和选择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外界。即使有时候还是会比较困难。

比如他说:“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现在对待一些事情,会想到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自己能承受,就去做。很多人想不到那些,直到问题出现,就一阵恐慌。但我觉得自己现在变得没有恐慌觉得什么事情的发生都不奇怪。最坏的事情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可以承受,而别人可以避免。

而他对待逆缘的处理方式是保持智慧和慈悲。

”他说,慈悲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别人打你自己会痛,正好证明自己是脆弱的,不够强壮,只是别人提醒了你。“

“比如这次被狗咬了,反而会更为它着想。想它一定是受过伤害,比如有人砸了它的头,才会这样过激地反应。再遇到它时,给了它一些吃的。自己应该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而在以前,遭遇同样的事,可能会生气、发狠、再遇见会想向它砸石头。先要试着去了解,最后就不会有任何怪罪。有的话也只会觉得自己很愚蠢。”

”如果一个人跟自己有对立的关系,这个产生困难或者痛苦,就应该试着接受,把对方当作。这种敌对或碰撞的关系或许会慢慢消失,开始时的敌人最后会变成朋友。僧人会把自己的敌人当作很好的老师,至少他让你明白一种不愉快的关系“。

所以,作为常人,如果愿意,我们也可以试着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类似的经历。前提是你愿意这样去做,愿心会打开我们内在的能量,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不必成为一个僧人再去修行,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题目。

文/雪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94.html